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学习 >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的美好品德和广博知识都是通过勤奋好学得来的。
    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靠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求知。他很小就开始发奋读书,好学不倦,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主动地向人请教。他求教于做官的人,也求教于普通人;求教于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求教于天真的儿童。他总结说:“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然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
    无论学什么,孔子都聚精会神,刻苦认真。他向师襄学弹琴,一支曲子练了十来天,练得很熟悉了,还在不停地练。师襄让孔子学习新的曲子,孔子却说自己还没有掌握好这支曲子的演奏技法,也没有体会到它的思想意境。又过了多日,师襄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演奏技巧,弹得很有感情了,可以练习新曲子了。”孔子却说自己还没有体会到乐曲中表现的人物风貌,坚持继续刻苦练习,终于将这首曲子弹奏出很高的意境。这种学习精神让师襄都肃然起敬。
    老年的孔子,回归故里,编书讲学。这时,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本艰深难懂的古书,许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孔子决心读懂《周易》。当时的书是写在竹木简上,用熟牛皮绳编连起来,叫作“韦编”,像《周易》这样一套编在一起的竹木简书重达几十斤。孔子把它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研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还不懂就读第三遍、第四遍……因为读的遍数太多,串起竹木简的牛皮条被磨断了多次,每次断了之后,不得不更换牛皮条。经过苦心钻研,他读懂了《周易》,很好地把握了其中的精华,并向世人详细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因为孔子在读《周易》过程中多次磨断了叫作“韦编”的穿连竹简的牛皮条,后来的人就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一句成语,叫作“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