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藏趣逸闻 >

天下收藏第一人的家国情怀


    生于官宦世家的张伯驹,多才多艺,在收藏鉴赏、诗词、古琴、书法、京剧艺术研究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且广交名仕好友,活跃于当时的社会名流中,和袁克文、溥侗、张学良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因藏有展子虔的《游春图》,故取别号“游春主人”。
    大家世族的公子,是一定要有家国情怀才配衬得起自己的身份,乐善好施,对财物有种慷慨潇洒的气魄。张伯驹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将自己毕生的收藏尽数捐给国家的壮举。         
    
    部长亲书褒奖令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 部长沈雁冰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颁发的这个褒奖令,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装裱,却弥足珍贵,因为全文都是由沈雁冰亲笔书写,因为它是在褒扬“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为保存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伟大贡献。”
    
    褒奖令中的“等”字,包含的另外三件作品是吴琚(宋)的《杂书诗帖》、赵孟頫(元)的《章草千字文》、俞和(元)的《楷书》,这些都是张伯驹三十年收藏生涯中的极品。褒奖令中提到的潘素先生是张伯驹的夫人,两人年龄相差十八岁,却一见钟情,此时的张伯驹已有家室,潘素也有婚约在身,最后两人心有灵犀私奔到北京,从此在京华烟云中相濡以沫。
    可舍命可卖地,始得珍宝永留存
    1937 年,恭亲王的孙子溥儒母亲病故,手头缺钱,出卖府藏《平复帖》筹款。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得。
    
    《平复帖》是西晋大书法家陆机向自己的朋友贺循问候疾病的书札,上面共有85个字,这个书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它比著名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真迹,陆机本人就是个大书法家,他的这幅书帖字体为草隶书,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再加上陆机还是个名人之后,他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就是白衣渡江,逼关羽关云长败走麦城的陆逊,他的父亲陆抗也是东吴名将。所以《平复帖》在古代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无价之宝。包括帝王在内的历代收藏家,都在《平复帖》上钤下了自己的印迹,宋徽宗亲自在帖上书写了金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六字;卷后卷后有明末清初的著名大书法家董其昌、清朝末年的大收藏家溥伟、傅增湘等人的跋文,上面还有宋“宣和”、“政和”双龙玉玺印,以及明代韩逢禧父子,清代梁清标、安歧、载治等人的鉴藏印,印章大大小小一共有几十方,称得上是朱印累累,满卷生辉,所以《平复帖》被历代都奉为至宝,天下人尊称它为“墨皇”。只有张伯驹,不留丝毫痕迹。
    1941年,张伯驹遭绑架,绑匪索要金条200根,实则逼索《平复帖》。在生死关头,他嘱咐夫人潘素宁死决不许变卖所藏书画。其间,潘素变卖金银首饰连同各界友朋凑款历经8 个月努力终将张伯驹救赎。同年秋张伯驹携眷去西安,将《平复帖》缝入衣被,“虽经乱离跋涉,未尝去身”。
    
    1949年初,变卖故乡千亩田园并京城弓弦胡同15亩豪宅得220两黄金,买下国宝——传世第一的《游春图》。此画的作者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的大画家,他被人称为“唐画之鼻祖”。在中国绘画史上,展子虔被认为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一方面继承了魏晋时代的技法,一方面预演了新的画风。在他之前,绘画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主要是象征性的;他开始了中国画家恢复自然秩序、利用空间感表现自然山水壮美的尝试。历代学者都认为,《游春图》“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结束了中国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
    这幅被研究者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以自然为描绘主体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如教科书一般,印证了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的构图法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195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倾家荡产”的《游春图》,以购时原价让与故宫博物院。
    《百花图》的作者是宋代的杨婕妤,此画被认为是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张伯驹视《百花图》为他最后的精神慰藉,他曾写道:“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着它,精神也会好些。”
    1956年,张伯驹再次把包括《百花图》在内的三十多件珍品捐给了吉林博物院。
    
    但使吾宝永存吾土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张伯驹
    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收藏是一种投资方式,收藏是为了升值、赚钱。其实,收藏还有更重大的意义:这是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由此得以传承、延续。或许,这样的境界,才是张伯驹收藏文物的最大动力,也是他捐献文物的最重要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在他看来,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文物离他而去,是“得其所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