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鉴藏知识 > 古币纸钱 >

北宋至和通宝隶通版对钱漫谈


    
    
    至和隶通版对钱之真书版
    
    
    至和隶通版对钱之隶书版
    北宋仁宗皇祐六年改年号为至和元年(1054),开始铸行至和元宝、至和通宝和至和重宝。到至和三年(1056)改元嘉祐止,这三种至和年号钱的铸造时间为两年左右,这在北宋各种铸钱当中属于铸期较短的一种。
    三种至和年号钱中,至和重宝铸有铜钱和铁钱两种行用钱,铜钱稀见, 铁钱要多见些;至和元宝和至和通宝的行用钱主要是铜钱,尽管发现有铜范铁钱,但较为罕见,是否属于行用钱尚不能完全确定。其中至和通宝版别最少,如在阎福善主编的《北宋铜钱》一书中,仅收录有9种。其中至和通宝隶通版对钱,分真书和篆书两种,在《北宋铜钱》中标级分别为真书版四级和篆书版三级。其特点是:1、外缘细,面背均细,背缘尤其明显;2、正面内郭细。阴郭;3、无论真篆,面文的字都大。真书版面文中的“通”字为隶书体,“宝”字开足;篆书版面文“通”字俯,“和”字进。
    《北宋古泉识珍诀》云:“美挑元,隶楷通,至和三宝,看重宝”,这里的“隶楷通”讲的就是至和通宝隶通版,它与至和元宝美制版和至和重宝一道被列为至和钱中的珍稀品。至和通宝隶通版对钱的存世量相对稀少,时至今日,在宋版钱币收藏者中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是广大宋版收藏者盼望能够拥有的小名誉品。
    这对对钱,在日本北宋钱币研究家山田孔章于文政十年至文政十二年(1827—1829)成书的《符合泉志》中被命名为“阴起郭”,在今井贞吉成书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的《古泉大全》中被命名为“隶通”。由此可见,山田孔章对此版的命名关注在了钱币的形制上,而今井贞吉则是更多地关注在了钱币面文的特点,并且两位宋版研究家都对该版给予了较高的定级,《符合泉志》中真书版和篆书版都是“三编二”,《古泉大全》中真书版为二级、篆书版为三级。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钱币研究者对此版的认识要落后于日本学者。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丁福保编的《历代古钱图说》中仅收录有至和通宝隶通篆书版,标价与普通至和通宝乃至其他普通宋钱一样,仅为“三分”,没有收录至和通宝隶通真书版。1999年出版的何邦贵和侯桂芳编写的《北宋钱币》中没有提及至和通宝隶通版对钱。2005年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首次完整地收录有至和通宝隶通真篆书版对钱的拓片和数据。直到2008年出版的《北宋铜钱》一书中不仅收录了至和通宝隶通真篆版对钱,而且也对其进行了级别标注。可以说在《中国钱币大辞典·北宋卷》和《北宋铜钱》出版之前国内的北宋钱币研究者大多是借助了日本出版的各种钱谱来认识该版的。
    笔者刚开始涉足钱币收藏之时,有一次跟着几位前辈去一位铸造仿古工艺品的商人家里,挑拣他当原料购进的“垃圾钱”。这位商人从事古玩行当多年,见多识广,消息灵通。挑钱过程中,闲聊到当地一玩宋版的高手在市场地摊上挑到了一枚至和隶通真书版,这在宋版如火如荼的当时,在圈子内传为美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件事给正处于对宋版钱币求知若渴之际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后历时六年有余,虽过手了数以吨计的东北坑散钱,仍未能收获此版。直到2012年四月在锦州市古玩大集上挑得一枚至和通宝隶通篆书版,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又从沈阳市鲁园古玩城地摊上,挑到了一枚至和通宝隶通真书版。真书版直径24.8毫米,厚1.4毫米;篆书版直径24.8毫米,厚1.5毫米。能够收获到至和通宝隶通版真篆书对钱,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得遂心愿,幸甚至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