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玩收藏 > 鉴藏知识 > 中国书画 >

苍古奇逸魄力沈雄


    
    “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杯中酒。”这是唐代诗人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胸襟开阔、豪爽豁达之人的由衷赞美。千年之后的清代中期,“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在暮年之时饱蘸浓墨,将之题于宣纸之上,书风古拙,墨香浓郁,既是作者孤傲不羁个性的体现,又赋予了诗句许多的翰墨情趣。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书画家。金农先习书法,“五十始挥毫”学画,书画诗文篆刻兼工,名重一时。关于其书法渊源,《墨林今话》中记载云:“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俄》两碑……”。至于其是艺术成就,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评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虽然说的是金农绘画上的创新,但他的书法融合汉隶、魏楷,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漆书”,自出机抒,别具风貌。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金农的隶书七言联(见图),每幅纵128.2厘米,横28.4厘米。纸本墨笔。联曰:“殷勤但酌杯中酒,豁达长推海内贤。”此联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尊中酒”,只是巧妙地改变了上下句的顺序和个别字。根据联上“甸士先生”、“七十五叟金农”等款识来看,这副书法写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其晚年时期的作品,为赠给这位“甸士先生”而作。
    金农书法擅长写正楷、行草,尤其以隶书见长,创扁平书体,兼有楷、隶体势。“工分隶漆书,为世人所重”,因其书法的形态具有刷漆之笔写出的特点,故被时人称为“漆书”。整幅书法布局井然有致,行距疏朗,结构紧凑,新颖独特。用笔方正,梭角分明,点画浓重,具有作画笔意。每个字都结体谨严,间用飞白,方扁结合,凝重拙朴,墨浓似漆,尽管横划浓粗,竖划纤细,但搭配纯合,上下错落,左右相对,端正规整。据《墨林今话》记载,金农写字时喜欢将毛笔尖锋剪去,书写时铺平如扁刷,“截毫端作擎寞大字”,不落寻常俗套,风格奇特,深得古趣,且别具金石篆刻之气韵。《桐荫论画》认为金农漆书“苍古奇逸,魄力沈雄”,可谓言不虚也。
    清乾隆时期,书法开始了革故鼎新的时代,“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燮等书法家反对泥古不化,敢于冲破帖学樊篱,提倡个性解放,自辟新路,成为书法创新变革中出类拔萃的大家。无论是郑燮以真、隶为主糅合真、草、隶、篆各体,并融入兰竹笔意而创造的“六分半书”,还是金农“以拙为妍,以重为巧”,从汉隶中吸收营养并将绘画融入书法而创造的“漆书”,都是冲破陈陈相因的传统桎梏的产物,使靡弱的帖书得以宽其气和强其骨,给当时的书坛带来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同时也拉开了碑学兴起的前奏。对此,康有为曾有如下评论:“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郑燮)参用隶法,然则失怪,此欲变而未知变者。”此论虽然从主观上有失偏颇,但也道出了二人书法对古隶的可贵的创新精神。
    观书法联意,可见作者引用此古诗并非无心之举。金农一生博学且多才艺,但天性散淡,不屑于仕进,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乾隆元年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金农被举荐而坚辞不就,绝意功名,“不顾及世事”。晚寓扬州,与汪士慎、高翔等结翰墨之缘,卖书画以自给,胸襟豁达,布衣终身。他在古稀之年仍精神抖擞,挥毫泼墨写下“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杯中酒”,就是其脱俗的高岸之气和豁达的处世态度的人生写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