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游艺 >

西汉时代的十八面骰子——漆绘博局与博茕


    1993年的六月,天气异常闷热、干燥。人们早已避开骄阳的曝晒,躲进阴凉的树下,或蛰伏在敞亮舒适的房间里。然而,长沙市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却在挥汗如雨地奋战在一处大型的考古工地上。虽然考古工地现场搭起了简易的纤维布阳棚,然而一片薄薄的纤维,却无法阻挡烈日的直晒与高温的烘烤。尽管野外考古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但年轻的考古工作队员却浑然不觉,他们不停地挥动着手中工具——手铲、竹签、毛刷等,专心致志地清理、剥离着层层叠压的文物,其心早已与2000多年前的古人交融在一起。
    ”,另一面刻“酒来”。通体髹饰黑漆。
    今天的人们早已知道下围棋是我国流传很早的娱乐博弈活动,但不知在先秦、两汉社会中最为盛行的、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种游戏与娱乐活动却是博戏,又称之为六博。它的影响遍及社会上下,无人不晓,无人不通,上至君臣,下至百姓,连古人想往的神仙鬼怪世界里也不可或缺。
    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早有记载,《战国策·齐策一》苏秦形容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时称,“临淄甚富且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
    何谓六博?博本作簙,指博箸(俗称木、竹削制的细木条、木棍),一套博具中有6根箸,故名六博。除箸外,对博双方各有6枚棋子。两人在棋盘上博弈,棋盘称博局。棋子布在博局上,方形的盘上浅凿T、L、V形状的曲道。曲道渊源于我国古老的占栻,依占栻推衍出相生、相克、生门、死门等说法,被赋予在曲道上。博弈双方行棋之前要先投箸,根据投箸的结果决定行棋的步子。博弈的最佳状态,便是古人所云“博尽开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艺文类聚》卷七四引《尹文子》)。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博弈的一方既要得自己的通路,又要博开对方之塞。秦汉六博之行棋法久已失传,今人莫能言其详。
    ”二字。“酒来”与“妻畏”的含义相近,亦是不好的棋步,掷到“酒来”便是要受罚的。而“”则与“驕”意义相近,或认为是“驕”的异体字的省写。这样的博茕或是一物两用,既可用于六博游艺,又可代行酒令。
    马王堆三号墓也出土了一套博具,放置在一件专用的博具盒中,包括博局、棋子、象筭、木茕等。棋子共12枚,六黑六白,方形,角质。箸筹分长短二种,短筹30枚,长筹12枚,共42枚。直食棋20枚,还有环首刀与削刀。博茕为角质,球状十八面体。这套较完整的博具可作为参照,可见此类游博之具为当时的王侯之家所常有。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内出土的六博
    六博虽是一项益智的游艺,游戏时一方要周通,一方要塞,有时会引起博者互相争道的情况,甚至出现因争道而致人命的暴烈场景。据《汉书·吴王濞传》记载,吴太子与皇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这件事发生在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157年),吴国太子刘贤入宫觐见皇上,得以侍候皇太子喝酒、玩六博。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见状,十分恼怒,拿起棋盘砸向吴太子,吴太子被当场砸死。吴太子尸首运回吴国埋葬,吴王刘濞见状大骂朝廷不道,从此不行藩臣礼节,并埋下了谋反之心。晁错从吴王的骄横之志察觉其有谋逆之心,认为吴王有先前太子被杀的隔阂,诈称有病不朝,对文帝的宽厚并不感恩,反而愈加骄奢,阴谋作乱,屡劝景帝削藩。而景帝却犹豫不决,听信谎言,误斩晁错。事实发展到最后,证实了晁错的预言。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由,借机发动叛乱,企图篡位。这便是史书所说的“吴楚七国之乱”。由小小六博而引发的血案,导致数十年后的轩然大波,虽说不是直接的动因,但留给后人的警醒与教训,却是值得汲取的。
    六博的行棋之法早已失传,今天的人们已无法详知这盛极一时的古棋艺了,只能根据文献的只言片语揣摩古人游艺时的狂欢场面,并感叹因它所发生的种种不幸。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