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工作 >

敬业精神的社会建构


    
    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这些远大的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投入和贡献。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发扬敬业精神,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业精神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早在1996年,党中央就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提倡包括“爱岗敬业”等在内的职业道德。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敬业奉献”确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与“爱国”、“诚信”和“友善”并列,“敬业”是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敬业,顾名思义,“敬”包含了尊敬、敬重、恭敬和敬畏等意思,强调的是个人的心理、态度、观念和信仰等;“业”对应的是业务、行业、专业、职业和事业,主要是指人们岗位、工作和职业。简单地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尤其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价值观范畴的概念,敬业精神反映了个人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认知、态度和信念等,主要包括怎么理解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没有价值追求和职业理想,是否遵循包括职业道德等在内的各种行为规范等。
    对于从业者来说,敬业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价值准则,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对个人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相应的,敬业精神不仅是指专心致志,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也意味着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努力追求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和良好声誉,竭尽所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努力提升自我价值。
    作为一种个人价值观,敬业精神反映了个体的选择和坚持。但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敬业精神又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与特定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权力结构、管理制度、市场秩序、收入分配、职业选择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敬业精神的整体面貌和平均水平。就此而言,考察公民的敬业精神,绝不应该只是观察公民的职业行为,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个人价值观,更需要深入分析引发或产生这些行为的社会因素。
    敬业精神的缺失及其社会原因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个人的敬业精神决定了事业的成败,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曾几何时,一些领域、一些行业出现了敬业精神淡化、弱化甚至扭曲的问题,这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而且也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影响了社会和谐。
    导致敬业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人缺乏敬业精神,显然是与其个人情况有关,比如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态度不端正、价值观偏差、事业心不强、责任心缺乏、专业技能不足、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不匹配等。但对于敬业精神较大范围缺失的问题,更需要反思的是,一些职业为何失去了尊严和荣誉,得不到从业者的忠诚和敬重,也没有人认真负责地做事?
    首先,人的地位、收入和待遇等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其职业的独立价值。当前一些社会领域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比如一些人以非法途径致富、劳动报酬持续走低、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悬殊等,冲击了按劳分配的正义原则,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失衡,消解了人们对工作的热情、投入和理想。
    再者,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由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比较低,对人的重视还很不够,组织成员得不到充分的权利保障,发展的渠道也非常狭窄,对组织的认可度、忠诚度和归属感都比较低。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任意损害劳动者的权益,如拖欠工资等,是不可能培育起敬业精神的。
    最后,由于缺乏公正的评价体系,组织成员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的,说得好的不如拍得好的,而那些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和默默奉献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从而极大地抑制了敬业精神的发挥。
    全面建构公民的敬业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乐一行,钻一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建构敬业精神必须要从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和转变职业态度,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将敬业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同样重要的是,必须要从社会观念、管理制度和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培育爱岗敬业的社会土壤,促使敬业精神生根发芽。
    首先,必须要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摒弃将职业分成三六九等的陈腐观念,形成职业平等的普遍信念。各种社会组织都要大力强化个人的职业意识,建立完善的职业行为规范,塑造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重点是要让从业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职业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清楚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了解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各行各业都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公正公开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高标准的行为规范体系,完善以能力或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改进服务社会和公众的能力,提升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并帮助组织成员学习、成长和进步。尤其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特权,大力消除不公正、不公平及其他不正之风等问题。
    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要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民主权利等,其中主要是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劳动报酬,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敬业的根基是个人责任。为此,要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将权力与责任紧密对应起来,保证责任得到落实。而且,只有将责任都落实到个人的头上,才能约束和制裁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包括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问责,防止权力滥用、失职渎职和不作为等问题;提升市场监管的水平和能力,严厉惩治企业等社会组织不负责任的行为;发挥舆论监督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减少公民违反公德行为的发生。
    此外,不同职业之间的自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也要求社会成员要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种差异。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地定位自己,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个人能力、实际工作和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努力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