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他山之石 >

唐大年:杨葵把书法当成是功课和修行


    修行就是耐心、专注于重复——在“纸边儿”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唐大年(导演、编剧)
    
    杨葵书法
    我跟老葵也不知是什么缘份,从小就在一块,这么多年了,还是老在一起。从小到大,在一起干了不少事,其中就有练字。小时候还挺狂热于书法的,去琉璃厂买字帖,一起写颜真卿,写张迁碑,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跟叶喆民先生学书法。叶先生是中国的陶瓷史大家,也是溥心畬、徐悲鸿的弟子。后来因为高考,再后来长大了,开始混生活,喝酒,玩,就把写字都扔了。今天老葵重新写字,我觉得这是少年时的一个延续,中国的文化人都想写好字,多多少少都有这愿望和梦想,所以我觉得老葵这些年开始重新练书法,是因为有这样的缘起,因为少年时曾经的愿望,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第二点,中国有抄经的传统,你看敦煌那些写经卷子,还有六朝写经啊,隋唐写经啊,还有很多寺庙里收藏的和尚或信徒刺血写的经书,用血和墨来写经,供养自己的信仰。所以说写经是中国一个很悠久的传统,写经体本身也是书法的一个类别。特别是六朝写经,在近代很受文人的追捧。鲁迅、周作人,还有傅雷、顾随,他们写的小字都有六朝写经的味道。我觉得老葵写的小字,也有写经的传统延续在里面。无论是写经的传统,还是写经这个书法类型,都有很深厚的传统积淀。我觉老葵以这种方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这么多的认可,说明这个传统还是有生命力的。做事就是要扎根于传统才能深厚,才能有真正的焕发。
    老葵在各种场合都说,他写字不是单纯为了写字,而是他的功课,也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修行。以我的理解,所谓的修行就是耐心、专注于重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用在正确的事情上,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多数的时候人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而是缺少耐心和专注。所以,老葵每天都在写,坚持写,日复一日,这就是在磨练耐心。而写字时,如若一笔一划,一呼一吸,时时明明了了,这就是专注力。以这样的用心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确实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可以做为修行的方法。
    荣格心理学中提到,很多艺术家到了中年或晚年,会有一个“心像”投射出来。通过这个“心像”可以把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个性和心性,个人和整个文化的冲突或矛盾都在这个“心像”里得到整合。毕加索后期的“心像”就是牛,牛的心像,他个人对现代艺术的探索、思考和西班牙文化的传统,以及个人内心的欲望和冲突等等,全都在这个形象里得到了表达,要不然也许他就会疯掉。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吴昌硕,他在中年的时候,有人送了他一个缶,一只粗糙的古朴的汉代大罐子,得到这个缶之后,他改名叫缶翁,他后来很多落款都是缶翁。吴昌硕这个人,一生其实是很悲惨的,年轻时候生活特别艰难波折,做过一个小官,也不得烟儿抽。到了晚年虽然得了大名,挣了很多钱,但是他的亲人、老婆、儿子,都是先他而死,他是孤寡老人。但是你在吴昌硕的作品里看不到什么悲苦的东西,他的花鸟、他的字都都是刚健、明朗的,开一代风气。所以,一个艺术家,一个作者如果找到了自己的“心像”,那这个人就算是活通了。老葵写字,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望老葵能在中年找到自己的“心像”。他从小喜欢写字,骨子里有很强的儒家气质,又喜欢跟文字打交道,有各种文人习气……他所有的愿望、天性、喜好,还有精神层面的追求都整合在写字这件事上,希望这件事能成为老葵的一个“心像”,使他复杂的人生得到一种整合吧。
    我们都知道老葵信佛,从大乘佛教观点来说,一个人做事不光看他做了什么,还要看他做这件事的想法是什么。老葵说他把做这件事当成是功课,是修行,那肯定他每天都会发心,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在做这件很小的事。从我们看展览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不只是把它当做老葵的个人成就,而是当做我们自己的人生中这样一个机会,一个缘起,看到这样一种文字书写的表现,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如若是这样,这件事就圆满了。或许可以说,通过这个“书写”,自他之间的界限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消除。
    
    
    
    
    
    
    杨葵书法欣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