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京剧艺术的舞台:真正凭本事吃饭的地儿


    
    剧场是各种表演艺术争胜献艺的地方。京剧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一切情节都必须在舞台上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开展,只有利用好舞台的空间和时间,才能够在这方寸的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好戏。
    中国唐代以前歌舞百戏多在广场演出。农村演戏多属于迎神赛会的性质,戏台的建筑附属于寺庙,叫庙会。在江南水乡还有一种建在水上的舞台,叫水台。城市里的茶楼和茶园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变为经常的,也是固定的,观众面也就随着扩大了。而剧场的出现和发展对京剧艺术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广和楼是北京最早的营业性的茶楼。在前门外肉市,就是现在的广和剧场,原来叫查家茶楼,是查家自己使用的,清代才成为营业性的剧场。茶楼也叫茶园,明、清以来戏曲场所的通称。茶园以卖茶为主,演出为辅,座位只收茶钱,不售戏票,观众一边品茶,一边听曲,所以叫茶楼。
    京剧舞台没有复杂的布景,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它随着人物的出场,能变化出许多不同的环境。以前的舞台是开放式的,台前没有大幕,舞台伸出成形,观众围着舞台,可以从左、右、正中三面看戏。乐队在台上,开戏前要打三通鼓,穿便装的检场人员在台上负责场务工作。现在的舞台把乐队从台上搬到侧幕里,演员上下场也改在侧幕里出进了。京剧舞台公开表明舞台的假定性,不依靠布景制造环境,而是依靠虚拟的表演和连续上下场的结构形式,在舞台上制造各种环境气氛。虚拟表演就是演员用想像演戏,观众用想像看戏,使舞台上下充分交流。演员的虚拟表演就能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
    京剧要求演员带戏上场,所谓带戏上场,是要求演员通过上场式,不但要把人物的身份、气度、特征和神韵勾画出一个鲜明的轮廓,还要带出这场戏的环境气氛,使全戏一气呵成,流畅舒展。
    群众演员,京剧界的行话叫龙套,规定八名,分做两堂,一堂四名。有人说,龙套不就是打打旗,跑跑过场吗?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要走各种队形,又要会唱各种曲牌。通过龙套的走和唱才能把主要人物的身份,环境气氛烘托出来。跑龙套的跑也是一门基本功,要跑得快而不乱,跑得帅而不飘。会跑、会唱、会走,还得会说。《斩黄袍》中龙套要用韵白对郑子明说。龙套并不是可有可无,谁都能来或一看就会。只有学会跑、唱、走、说这四功,才能配合主要角色把一场戏演好,一出戏的成功有龙套的功劳。
    京剧把道具叫砌末,舞台上的道具都是象征性的。马鞭子是从竹马演变过来的,元代杂剧用的竹马道具,后来随着骑马身段的丰富,感到它妨碍表演,就把竹马取消了,用马鞭子帮助演员完成骑马的身段。演员拿着桨表示走水路,通过演员虚拟上船的表演,观众便能感觉到它是一条船。苏三戴上渔枷,就是犯人。这布做的城就代表一座城池。中间一张桌子,一边一把椅子就是桥。三张桌子摞起来就是高楼。一把椅子往台前一摆就是窑门。书案上的砌末象真的,但它是假的,笔不能写字,信上也没有字,但它到了演员手里就成真的了。蜡,也和真的一样,可是在舞台上从不把它点燃,演员拿它走路时,又要挡着,这一挡的手势就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京剧的砌末不追求模仿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运用舞台假定性进行艺术夸张。砌末公文比生活的大,行李又比生活的小,还有些旗把它固定化了,便于演员表演。
    京剧舞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表演环境变化是比较自由的。象走“圆场”,在舞台上只转了一圈就表现人走了千里路。一场“趟马”,是表现马过万重山。走了几步就表现换了环境,真是来去自由,简单明了。《空城计》中的探马三报,第一报街亭失守,第二报司马懿的兵向西城进发,第三报司马懿的大军离西城只有四十里了。这三报一次比一次紧,中间也只留诸葛亮思考判断的功夫。舞台时间的安排,完全服从于突出诸葛亮沉着应变的机智。
    舞台虽小,反映生活是非常广阔深远,并有浪漫主义色彩。京剧不是靠舞台布景制造环境来吸引观众,而是靠表演来吸引观众,靠虚拟的表演艺术创造,创造舞台的一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