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二胡的演奏技巧和在戏曲中的作用


    
    二胡在我国非常普及,无论在乡村还是都市,都有相当多的爱好者,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大器乐门类,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其实二胡这种乐器并不是源于汉民族居住集中的中原地区,而是一种舶来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也叫胡琴,因生长和制作二胡材料的地方出自胡人的聚集地,所以得此称谓。后来,人们又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弦乐器基础上,对二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才逐步定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杰出的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曲目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发展,使这件原本平常、毫不起眼的乐器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共创作了《病中吟》、《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十余首二胡独奏曲,并且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引入了二胡中,使得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刘天华先生深厚的文化知识和对民族音乐独到的见解,给二胡注入了新的话力,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谈到二胡,谈到二胡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的民间艺人,他就是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二胡的传播和发展奋斗终身的民间艺人——华彦钧,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官人阿炳先生。他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等曲子传诵至今,感人肺腑。这些二胡独奏曲,反映了阿炳苦难的生活经历和坚韧不屈的性格,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二胡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在构造、材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金属弦代替了原来的丝弦,使其音色变得比以前更加明亮和清晰,作品也越来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其技巧、曲目等各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也使它的艺术感染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了社会上不同阶层都十分喜爱的一件乐器。
    在音乐界,被誉为“八音中最妙”的乐器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表现力丰富的二胡。具有很多技巧,在有些作品的演奏中,不仅揉进了一些地方戏曲中特有的音乐素材、方法,而且还成功地借鉴了西洋乐器中小提琴的指法和技巧,并结合二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二胡表现力,给二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传统乐曲Ⅸ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作者阿炳内心情感和心声的流露,也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这首曲子含蓄不从心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抒发了他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他所心爱的乐曲,伴随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也成为了不朽的二胡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在技巧的运用上有非常独到的特点。首先,在手法的运用上,大量的运用了切分弓法的技巧,显得刚劲有力,表现了阿炳刚直不阿、自信倔强的性格。其次,是多次运用了滑指的技巧。因为滑指的特点是固定在第一把位,用左手的手指滑动,因而不能频繁换把位。因此,当虎口处在第一把或第二把、需要按更高一些的音符或更低一些音符时,常常把位不换,只是用手指上下滑动把按弦,最后还运用了带起的手法。在这酋曲子中,有几处还出现了类似拨弹的声音效果。这是借鉴丫古琴和琵琶等拨弹乐器的弹奏技巧,带起时右手指要等弓毛贴在内弦上时,才能使外弦披带出最佳效果,这样演奏才能使整首乐曲的韵味明显的突出。
    
    二胡不仅在独奏上有其独具的风采,而且在戏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戏曲音乐中,二胡常常被作曲家用于独奏来渲染气氛,尤其是表现生离死别的悲情戏,更是离不了二胡的独特效果。在豫剧阎派传统剧目《秦雪梅》剧中,当痴情的雪梅得知未婚夫商林因家道败落来此投亲,却被嫌贫爱富的爹娘赶出门外,气病交加、不幸英年早逝的噩耗后,她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前去吊孝。在二胡的独奏乐曲的伴奏下,雪梅悲痛欲绝地读着大段的祭文。二胡此时发挥了其音色的独特魅力,将传统曲牌“哭剑”演绎得淋漓尽致,二胡如泣如诉的演奏,任你是铁石心肠,在此情此景之下,也会不由得为此伤心落泪。
    在河南曲剧的演出中,二胡在剧中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河南曲剧是有别于豫剧和其它板腔体的剧种。它是曲牌体,也称曲牌连缀体,因而旋律优美,长于抒情。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常常喜欢用二胡来表现特定的场景。比如传统戏《秦香莲》、《风雪配》等,现代戏《酸枣岭》、《五福临门》、《婚姻大事》、《酷情》以及新编近代戏《阿Q与孔乙己》、《惊蛰》等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的优秀剧目,更是二胡施展的舞台。其充满着浓郁的河南地方韵味的优美音乐,在作曲家的精心编配下,成为了一首首、一段段质朴、清醇的二胡独奏小曲,为烘托剧情、渲染人物感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显示出了二胡既能在民乐团占有一席之地、又能在地方戏曲伴奏中起到独当一面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