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斗跑驴 吕剧相伴传承百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29 戏剧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 吕剧 孙斗跑驴的独到之处,就是将当地百姓耳濡目染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用朴实的语言编排成戏曲段子,通过骑驴人与赶驴人之间的说、唱、舞的表演来抒发表达人们的感情。它动作活泼、奔放、诙谐风趣,在抑扬顿挫的说唱声中,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今年1月,孙斗跑驴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这项民间艺术的道路越走越宽。 “一曲王小赶脚戏,自创‘驴戏’写华章。‘驴戏’唱到黑龙江,‘东北虎’听了都迷上;‘驴戏’唱到大江南,抗日战争走在前。”在广饶县陈官乡孙斗村,孙斗跑驴第四代传人、68岁的孙奎山,在自家的农家小院里,为学习跑驴技艺的演员们哼唱着跑驴小曲。孙斗跑驴自清光绪初年流传至今,为方圆几公里的几代人带来欢乐。2010年12月,孙斗跑驴确认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月,入选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驴戏”原为吕剧起源雏形说起孙斗跑驴的由来,孙奎山如数家珍。 光绪初年,乐安县(今广饶县)北部农家有饲养驴作为家畜的习惯,驴是当地百姓最主要的生产、交通工具。在长期的生活中,百姓与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在平时对驴的饲养和爱护上,还表现在农人以驴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人们画驴、唱驴、表演骑驴。农闲时节,群众就会自制跑驴道具进行表演,跑驴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的重要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跑驴也就成了流传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最热闹的社火活动。清朝末年,孙斗跑驴第一代传人孙梦龄大胆创新,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的基础上,把流传于当地的民间小调融入到骑驴、赶驴人的动作、语言、表情中,有说有唱有舞,诙谐风趣,形成了孙斗跑驴这一独特的舞蹈。 1899年冬,乐安县时家村琴书艺人时殿元带领戏班到孙斗村演出。孙斗跑驴第二代传人孙经章、孙经林兄弟二人为增加表演气氛,当场进行了跑驴表演,给时殿元很大启发:如果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转化为像跑驴那样的演出,效果应该不错。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和其他演员进行了沟通,大家表示赞同。 经过商议、排练,由时殿元饰演王小,崔心悦饰演二姑娘。驴子是用纸糊(后改用布扎)彩绘,分别用带子系在崔心悦的腰间,扮作骑驴的二姑娘;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手拿马鞭、鼻眼之间用白灰一抹,化妆成小三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整个节目说、唱、舞巧妙结合,妙语连珠,谐噱横生,别开生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后来,时殿元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戏班到博兴、潍县、掖县、黄县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由于《王小赶脚》采用了驴形道具,人们便把它成为“驴戏”,《王小赶脚》由此成为吕剧的开山曲目。后来,孙斗跑驴艺人也将吕剧的唱腔融入到表演中,进一步丰富了跑驴内容,使孙斗跑驴这一独特的舞蹈日臻完善。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孙斗村的村民们还通过跑驴这种表演形式,宣传抗战,鼓舞群众。解放初期,跑驴队伍经常参加县里的秧歌调演,使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在全县广为传播,培养了一部分跑驴艺人。 唱舞结合诉说身边事 孙奎山介绍说,跑驴一般是表现一对农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过沟、爬坡、驴惊、抢救等经过,有说有舞,诙谐风趣。跑驴主要伴奏乐器有鼓、小鼓、大钹和小钹等,烘托表演的气氛和节奏。 孙斗跑驴表演多为双人表演,一人扮骑驴妇女,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演员上下身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要相呼应,并与另一扮演赶驴的人相配合。赶驴人的赶、拉、牵、撵等动作主要表现一种憨厚、质朴的形象,表演时,有说有唱有舞,诙谐风趣。孙斗跑驴的独到之处,就是将当地百姓耳濡目染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用朴实的语言编排成戏曲段子,通过骑驴人与赶驴人之间的说、唱、舞的表演来抒发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孙斗跑驴的跑法有十三种。目前,能表演出走驴、跑驴、惊驴、爬坡、绕圈、打滚、拉驴出泥等动作。动作活泼、奔放、说唱舞结合、诙谐风趣,在抑扬顿挫的说唱之声中,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谈起“驴”的制作过程,孙奎山介绍说,要利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下边加上支架和四个小轮子,用电灯泡作眼睛,以兔皮、驴皮、驴耳、驴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材料进行装饰,使过去的形似“驴”发展成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活道具。经他们重新改制的“驴”,不仅可以动耳、摇尾、眨眼、张嘴,而且可以转向进行“旋转360度倒骑”,甚至“落鞍下驴”、“双人同骑驴”等高、难、新的动作技巧,所有这些都是道具改革之下产生的。 艺术瑰宝世代传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政策鼓舞下,孙奎山积极投入到孙斗跑驴的创作表演中去,这一干就是30多年。 2004年,在孙奎山的带领下,成立了斗柯社区跑驴队,很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在他的改编创作下,跑驴表演形式已经由原来的一骑一赶的单驴,发展到现在的对驴和驴队。以“别篱笆”、“串花”变换队形,交换位置,驴群与赶驴者组成了一个壮观的舞蹈群体,气势宏大。2005年,孙奎山被授予“百名农村文化能人”称号。自担任孙斗跑驴教练以来,孙奎山出资三万多元用于跑驴的各种费用。跑驴对他来说,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多年来,孙奎山多次带队参加了市、县、乡组织的文艺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孙斗跑驴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性措施,投资建设了孙斗跑驴排练馆,为这个传统节目购置了演出器材、服装等。在乡中心小学成立了孙斗跑驴俱乐部,队员100余人,由孙奎山定期辅导,从小培养孩子对孙斗跑驴的兴趣。 “孙斗跑驴艺术源于农民的自娱自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孙斗跑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研究我国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理解鲁北文化的基本特征,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谈到孙斗跑驴的文化价值,陈官乡党委宣传委员王俊明评价道。 作者:徐兆鹏,孙玉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