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古戏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57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皖赣交界的安徽祁门县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 皖赣交界的安徽祁门县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 戏台 祁门县现存的“古戏台群”基本上分布在县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河、文闪河流域。这些地方山水掩映,奇峭秀拔,满眼绿色,风景绚丽。旧时顺水而下,可通达江西鄱阳、九江;北上越岭,即入池州、安庆府地。因此,是徽州文化、赣文化的交融处,也是徽州文化向外渗透的“窗口”。 徽州是一个宗法制严格且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氏族大家通常聚族而居,祠堂往往是一个村子中最宏伟高大的建筑。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开祠堂”“共决议”;礼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也是在祠堂内进行,而伴随这一切的又往往是演戏。据此,古徽州一般说来,有宗就有祠,有祠就有台。如今乡间百姓看到的祁门古戏台,是建造在祠堂里的古戏台。 古戏台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戏台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这种戏台被当地人称为“活动戏台”。另一种戏台是固定的,这种形式的戏台被人称为“万年台”。 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剧目,给全村老老少少带来了乐趣。 遗产 祁门古戏台建筑群体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代徽州鼎盛时期民间戏曲艺术的真实风貌。同时,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古戏台均有遗存,为研究徽州舞台史提供了实物与例证,堪称珍藏于乡村的文化遗产明珠。 这其中,馀庆堂古戏台和会源堂古戏台是祁门古戏台群的杰出代表。 馀庆堂古戏台坐落在祁门县新安乡星林村,大约建于咸丰初期,是目前徽州规模最大的古戏台,保存完好。 星林村四面环山,林木深秀,一条名叫龙溪的小河从村中蜿蜒流经而过。作为星林村赵氏宗祠的“馀庆堂”伫立在村中央。和徽州的大多数戏台一样,馀庆堂古戏台不是孤立的,属于“馀庆堂”的一部分。“馀庆堂”分前、中、后三进,其前进建成戏台,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建筑工艺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古戏台台面距地面2米,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又分正台及两厢。正台为表演区,两厢为乐队伴奏所用。戏台正立面制作工艺讲究,安装有装饰性斗拱,内外额枋、斜撑、月梁部位均雕刻有精巧的戏文、花鸟图案。戏台天花为藻井式,两列观戏楼上雕刻或绘有精美纹饰,整个戏台装饰性强。 会源堂古戏台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会源堂”位于村东,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文闪河汇上游诸水,于祠前成一泓清潭。 “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3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多平方米。其中,坐南朝北的戏台面积近100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0多平方米。 戏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桩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房,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有楼梯与观戏楼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精美。 戏台墙壁上,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依稀可辨。其中,内容多为当年演出的戏班名称、主角艺名,以及演出的戏码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植物界大熊猫——金花茶
- 下一篇:忆江南,最忆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