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进 生年:1956年4月 籍贯:江苏东台市 职务: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唐宋元明清诗文、地域与家族文学
生平简介 罗时进(1956—),男,江苏东台市人。文学博士,导师为我国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苏州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苏州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协会主任、苏州南社文化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教官,并任日本花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教职、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作短期进修,多次受邀参加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全北大学、台湾台北大学、台湾东吴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两岸学术讨论会,受邀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 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清诗文、地域与家族文学。出版《唐诗演进论》、《丁卯集笺证》(修订本)、《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文学报》(日本京都大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多篇学术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另有多篇专题评论为《新华月报》、《学习时报》、《报刊文摘》转载。 承担《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清代环太湖地区文学社团与文化生态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术成果 一、著作 - 《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丁卯集笺证》,中华书局,2012年7月修订版,初版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
- 《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 《唐宋文学论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 《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 《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与他人合作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待刊)
-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2004年5月再版
- 《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
- 《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5月
二、论文 (一)国内发表: - 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 迭合延展中的抒情与叙事:论唐代组诗的表达功能,《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 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 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与他人合作,署名“于时”),《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 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 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的空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 论许浑诗在晚唐的典型意义,《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 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 宋代诗歌研究的重要突破,《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 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与他人合作),《文学遗产》 2005年第5期
- 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 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与他人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 为宋代文学家建立翔实的谱系,《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 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文史哲》1997年第9期
- 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 许浑卒年再考辨,《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 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 原生态意识与时代性心理的交汇——宋代元宵词文化生成机制探讨,《江海学刊》1990年第4期
- 扬州诗局起讫时间考略,《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 诗学大邦笺注绝唱:评钱仲联先生《沈曾植集校注》,《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 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 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 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 晚唐诗人许浑卒年应如何考订:与吴在庆、高玮商榷,《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 《寒食即事》诗寓意辨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 杜牧《自撰墓志铭》探微:兼论作者卒年问题,《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 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 唐宋时文考论(与他人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 清代虞山派诗学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 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 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 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 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 唐诗的哲理叙述(与他人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 唐初弘文馆整合与文学建设(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 论晚唐诗之残缺美(与他人合作),《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 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与他人合作),《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
- 情到狂时烧破眼:解读清初虞山派诗人钱曾,《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 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与他人合作),《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 日本金沢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中华文史论丛》第71辑(2004年)
- 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与他人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 《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与他人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年第3期
- 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 继承与背离:黄庭坚“渔父家风”词阐释(与他人合作),《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
- 唐诗异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文学研究》第4辑(南京大学)1996年1月
- 八股文异名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 天台智顗丑学流程解构(与他人合作),《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对陈子昂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唐代文学研究》第1辑 1988年3月
- 《全唐诗》编校者叙录,《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 1993年11月
- 亦悲亦欢的寒食歌吟,《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1995年10月
- 寒山生卒年新考,《唐代文学研究》2002年
- 在异质文化中探求和发现:评川合康三著《中国的自传文学》,《书品》,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 唐末诗僧延寿传(与他人合作),《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2003年12月
- 以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再论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其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 沈德潜江南园记的旨趣与品格,《清代文学研究集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辑2011年1月
- 初七亦是阳会日: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
- 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 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 清编《全唐诗》与重编《全唐五代诗》,《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4期
- 明末清初江南三诗派,《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
- 重读台湾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 挥毫当得江山助: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演进与体格新议,《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
- 1988-1989年国内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7年4月
- 1992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3年12月
- 1993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5年 12月
- 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与他人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 晚唐咏史诗的修辞策略,《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 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探论(与他人合作),《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 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与他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 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月
- 试论“许浑千首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 许浑生年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 来自建筑景观中的城市影像:论洛阳建筑景观上阳宫与唐代诗人创作的关系(与他人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 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杨朔散文古典文学渊源蠡测,《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 王昌龄与李益边塞诗的比较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 生命运行的真实轨迹:简论范仲淹诗歌的伦理倾向,《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月
- 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 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 蒋心余的情感心态及其诗歌艺术特征,《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 清初虞山诗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第3期
- 晚清刘鹗《铁云诗存》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
- 论陆继辂古文婉挚多情的风格特征(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8第3期
- 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第1期
- 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 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 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 吴文化的典范建立与知识建构,《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 承变之际:晚唐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他人合作),《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与他人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 杨朔诗化散文继承问题简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 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 论“诗史”,《宁波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 钱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
- 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与他人合作),《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 论宋征舆与柳如是的情缘(与他人合作),《沈阳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 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
-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
- 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与他人合作),《铁道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 《唐才子传?许浑传》仕历辨误,《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 陆游《游山西村》诗旨发微:兼说唐宋社日节俗,《铁道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 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思考,《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
- 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与他人合作),《衡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 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 晚明诗人宋懋澄的情爱观及其创作(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 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导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娅网络与文学创造力生成,《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
- 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 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 南社:一段绵延百年的文脉(答《现代苏州》杂志记者),《现代苏州》2009年11月
- 有关《清诗纪事》研究与评论文献,《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4 月 再版本
- 《登幽州台歌》献疑,《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 清代吴地文化家族文献建设的环境与成就,《吴文化与创新文化》,凤凰出版社,2009年9月
- 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天中学刊》2002年第1期
- 历代“诗眼”说述评,《镇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 晚唐诗人许浑家世籍贯考,《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 晚唐诗人许浑论略,《咸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11期
- 晚唐诗人许浑南海之行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 关于唐代诗人许浑生平的六个问题,《苏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 取精用宏 辨析真义:评《刘禹锡研究》,《太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 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新著《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 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6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辑
- 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 南社虎丘雅集中的两个公案,《东方早报》2009年11月21日
(二)海外发表: - 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
- 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00年7月
- 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与日本学者合作),日本《人间文化研究年报》2002年3月
- 论中国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对八股文形成、承传及其衰亡缘由的考察,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
- 夏丏尊中文教育思想概论,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
- 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 虞山诗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规模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心的探讨,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族学的建构,(俄罗斯圣彼得堡)远东文学研究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10年6月29日
- 小说家诗歌的另一种风采——刘鹗《铁云诗存》诗学审美生态(与他人合作),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4期,2008年
- 丁卯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7年7月5日
- 放翁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8年3月28日
(三)其他评论: - 《东亚学术文化交流》发刊词,《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第1辑卷首,(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12月
- 《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发刊词:交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卷首,(韩国)青铜出版社,2004年3月
- 唐诗承传通变中的深度记忆(代序),李正春《唐代组诗研究》卷首,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
- 跨文化视野中的唐诗传播与接收——《唐诗西传史》代序,江岚《唐诗西传史》卷首,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
-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序,朱丽霞著作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 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序,米彦青著作卷首,中华书局,2007年7月
- 湖湘诗派研究序,萧晓阳著作卷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 王昌龄诗歌及诗学研究序,毕士奎著作卷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 论唐诗中的洛阳城市景观序,陈燕妮著作卷首,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 情志吟序,陈慰《情志吟》卷首,长征出版社,2000年9月版
- 钱仲联先生与《海日楼诗注》,《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26日
- 《清明》并非唐人诗,《新民晚报》1994年10月30日10版文史新说
- 唐时苏州诗景好,《现代苏州杂志》2007年10月试刊号
- 选择·证据·积累——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随笔,《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2期
- 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3日
- 重提才女周炼霞,《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18日
- 拾甓取椽续红楼,《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25日
- 《文学评论》:小变即成大雅,《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9月16日
- “膨化”的纸质媒体,《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7月13日
- 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
- 教材增删,应该缓行,《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3日
- 学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
- 人文学科应是一种天然的存在,《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4日
- 大学:谁是常来客,谁为座上宾? 《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
- 事件折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5日
- “真正的学术如何得到辩护”,《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2日
- 去除竞争性科研的幻影光圈,《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6日
- 学术媒体是学术良知的收藏者,《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8日
(说明:以上篇目不包括本人参编的著作,以及图书情报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