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临剧


    临剧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它是在人偶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临剧流布于临高县和澄迈、儋州、海口市郊等临语地区。
    早在元、明时期,临高就有“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之习俗。此习俗发展成人偶戏后,在临高的新盈、南宝等地,有人将临高方言套入琼剧板腔以及粤剧“梆黄声腔”进行演唱,如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平等剧团、西海剧团等,试图在舞台上创出有别于人偶戏的,即放下木偶,单纯由演员唱演的戏剧。在建立人民武装的革命老区内,战士们则用人偶的唱腔,完全放下偶像表演,也颇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因新盈、美良、美夏等沿海地区的群众喜欢观看由人扮演的戏剧,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和适应形势的需要,于1961年12月15日成立了临高县临剧团,在临高人偶戏的基础上创办一个放下偶、单纯用人表演的新剧种。同时委派陈三逢、王宗祥、陈贵华、黄育平等12名艺术骨干前往广西百色地区壮剧团学习取经。回来后,移植排演《宝葫芦》一剧首获成功。随后该团陆续上演了古装戏《谢瑶环》、《孟丽君》、《张四姐下凡》、《张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代戏《李双双》、《迎风山》、《三月三》、《南海长城》、《阮八姐》、《社长的女儿》、《红灯记》、《沙家滨》等30多台剧目。
    1962年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琼,在临高观看《十八相送》、《张四姐下凡》后,兴致勃勃挥毫题诗:“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临剧是在人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临剧由人表演,与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已有所不同,原有的人偶戏传统唱腔已适应不了临剧发展的要求,曾担任临剧团团长、作曲的陈三逢,同名艺人刘和贵、李和明和演员、乐队人员一起,在对人偶戏传统唱腔进行研究的同时,深入民间采录民歌、民间器乐曲,从中吸取营养,编创出两个唱腔系列:一是以人偶戏传统唱腔为基础变化而成的啊罗哈系列;二是吸取本地民歌土调、民间器乐为素材变化而成的民调系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