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


    任继愈,著名学者、哲学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公益广告代言人,有“学界泰斗”之称。1916年4月出生于山东平原,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兼任过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当选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六、七届代表;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会长、中国孙子和齐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顾问。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德高望重的大师、著作等身的学者。
    他在耄耋之年出山担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公益广告代言人,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奔走呼告。
    他在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1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主持编写工程浩大的典籍《中华大典》与《中华大藏经》。
    他常说,学者要做一流的学者;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还是普通公民,第一位的是要爱国。
    如同一部厚重的书,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他就是任继愈先生。
    与毛泽东的一次面对面催生了宗教所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自此与哲学结缘,在这里一呆便是20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图书馆任馆长。而今,这位中国尚存不多的“国宝”级哲学大师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名誉所长。
    新中国成立初,任继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地献身到工作当中,在自己的领域大展身手。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北大教授,他对此非常满意。没想到,在1957年一个有关哲学史定义的会议上,他的发言被一些专门打棍子的“学霸”批判为修正主义。当时,他并没有真正将此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想到无论对他还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这只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一个前兆或序幕。
    任继愈告诉笔者:“毛泽东对宗教问题始终是注意的,这一点我原来没有领会,和他交往几次,体会比较深。比如,我写过的一些有关佛教史研究的文章,毛泽东都看过。”1959年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问,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泽东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指基督教)有没有人研究?任继愈答,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泽东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泽东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于是,毛泽东评价任继愈是“凤毛麟角”。
    1963年冬天,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非洲14国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加强研究外国的工作,筹备建立一些研究所,还成立了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毛泽东于1963年12月31日批示,说这个报告很好,但惟独没有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我们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因为有了这个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革”开始后,任继愈经过几番波折后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在干校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早上的出去参加劳动,晚上回家睡觉,成天很少说话。由于任继愈为人和善,很少有人为难他,但由于在那里光线太暗与劳动过度,他的右眼眼睛患了严重的眼疾,左眼视力也受到损害。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自然所经历得太多太多,他自己也懒得花时间去梳理那些点点滴滴的“不愉快”。而今,医生嘱咐他为了保持目力,夜间不能看书和写字。
    “文革”后,任继愈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上世纪80年代,他重新提出了“儒教说”,并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儒教室。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儒教就是宗教”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并由此引起了学术界近20年的哲学大讨论。任继愈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从儒家到儒教》(1980年)、《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1982年)、《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1982年)、《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1982年)、《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1982年)、《佛教向儒教靠拢》(1984年)、《重视儒教的研究》(1986年)、《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1988年)等学术著作,详细地阐述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他从儒教的发展与演变、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等各个方面,透辟的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性特质。
    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则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始终认为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国情出发,而“多民族统一大国”则永远是中国的国情。
    “小长征”奠定未来的人生和学术走向
    从小,任继愈就爱思考,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哲学的性格恰恰在于寻根问底,探究“人活着为什么”、“社会发展到哪里去”等抽象的问题。任继愈出生殷实的军官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少将,保定军校毕业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继愈’这个名字是入学时老师给取的,取‘继承韩愈’意思,希望我将来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没想到我日后走偏了这条道。”
    任继愈回忆,从识字到上正规小学,换过很多地方,主要是在鲁南一带读书,而毕业则是在山东济南贡院墙根的一家名为“省立第一模范小学”(现大明湖小学)。有一次,班级老师曹景黄布置大家以清明节植树为题写一篇文章,任继愈作文中的“吾乡多树,每植夏日,浓荫匝地——以待行人憩焉”为曹老师激赏,认为‘焉’字用得非常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