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衣冠服饰 >

纱罗为之幞头


    
    幞头,又名折上巾,是一种包裹头部的软巾,因为幞头所使用的纱罗通常是青黑色的,故也有乌纱之称,乃隋唐时期男子首服中最为普遍的样式。相传幞头在北周时候就已有了大约的雏形,彼时被称为帕头,幞头这一称呼是到了唐朝才开始的。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便是冠帽的意思,而一些身份低微的男子成年后则是戴帻,帻是一种用来束发的布,使用时便是将发髻裹住,在前额打结,在当时年轻男子的角度而言是一种美的打扮,于是便逐渐地流传了下来。到了北周武帝时候,人们将佩戴幅巾规范化,并以纱罗制作,幞头便成为了一种男性常服的存在。
    
    最初的幞头是以纱罗制作的,可由于纱罗质料柔软,后来便有了在纱罗内用桐木片作以山子衫在里头支撑起纱罗。在裹幞头的时候,除了在额前打两个结以外,又有载脑后扎成自由下垂的两脚的,后又有以铜、铁丝为干,支撑起两脚的,将其变为硬脚。唐朝时候帝王所裹的幞头多是折起硬脚往上弯曲,臣子往下垂;五代时候的硬脚趋向平直的模样;到了宋朝,幞头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藤织草巾子做里,再用纱罗覆于其上,涂以漆做成了帽子的模样,遂又被称为“幞头帽子”,方便脱戴。这种幞头帽子同样有脚,分有直角、交脚、朝天脚、顺风脚等,随着身份等级的不同,幞头的脚也随之变换样式,而身份低者如公差、仆役的幞头是无脚的。
    从最初的包头布逐渐演变成有固定形制的帽子,前前后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最终幞头成为了形制端庄丰满、脱戴方便而又富有特色的冠帽,历久不变,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才被满清式的冠帽所取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