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斗茶味兮轻醍醐


    自古以来,富贵人家一般都是有闲并且乐于附庸风雅的,斗茶这样的一个具有胜负色彩、兼趣味与挑战的比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斗茶又名“茗战”,始于唐,盛于宋。宋人上下讲究茶道,每逢清明前后茶叶出新,正是斗茶的最好时节。
    古人斗茶大多都是约上些风流雅士一同前往茶馆,在茶馆里设有斗茶的内室,少时五六人、多则十余人同时斗茶,彼时斗茶所用的茶并不是现代常见的茶叶,而是茶饼,斗茶时需将茶饼研碎沸煮,饮用时茶粉与茶水一同喝下,所以当时品茶并非“喝茶”而是“吃茶”。
    斗茶,斗的是汤色与汤花,蔡襄《茶录》里说道:“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说的就是汤色洁白者为最,青白为次,黄白最次。汤色纯白,表示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若是汤色偏青即是蒸茶时的火候欠缺;若是汤色泛灰,则是蒸茶太过;汤色泛黄,说明茶叶采集过时;汤色泛红,便是烘焙茶叶的时候过了火候。
    其次便是汤花,宋人吃茶用茶饼,斗茶时需先将其烤炙碾细,再烧水沸煮。若是接下来煎煮沏泡到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的动作都能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呈现出来的汤花便均匀细腻,可紧咬杯盏边缘,久久不散,人称“咬盏”。若是汤花无法咬盏、或是在咬盏后很快散开露出水痕,便是输了。水痕出现的快慢是该茶汤优劣的凭据,以水痕出现晚者为胜。
    
    斗茶取得胜负并不完全因为茶饼的品质,若有人技艺熟练用水得当也能逆转局面,宋代诗人范仲淹便曾在《斗茶歌》中有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所以斗茶人需要对茶的特性与水质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方能做到斗茶时的胸有成竹。
    在斗茶时候旁观者也并不是闲着的,旁观斗茶的人大多都是些文人雅士,见了此情此景难免的要吟诗作赋,增添雅趣。
    
    既然已斗了茶,那么分茶也是不可避免的。分茶是为以开水注入茶碗的一种技艺,也是茶道的一种。
    分茶又被称为“茶百戏”,北宋《羁:茗录》中写道:“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说得就是茶汤的水纹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若山水若云雾,若花鸟若虫鱼,乍看之下犹如山水墨画,这样的茶汤故也有着“水丹青”的美誉。
    
    将稍纵即逝的汤花瞬间搅出多变的景象需要高超的沏茶技艺,还有人使用点茶的方法使茶汤面上形成汤花,点茶即是注入茶水,将废水注入装有茶末的茶盏理顷刻使其幻化无穷形象,因茶壶壶嘴的造型不同,产生的汤花也会因而不同。
    宋代后,茶饼逐渐被炒青的散茶所替代,就连吃茶的方式都改变成为如今的喝茶,斗茶这种宋代实行的游戏也逐渐销声匿迹,唯有从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寻觅其踪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