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权宜之计下的捐官制度


    
    在封建社会时期,为了弥补财政困难于是出现了“捐官”这一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财以取得官职爵位的方式。在史书中就已经有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栗,赐以爵”的说法,到了西汉的时候捐官的行为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制度,在往后的唐朝、宋朝、明朝等都有捐官的行为,到了清朝的时候,捐官风潮达到最盛,不少官员都是以捐官的形式入的朝。
    捐官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西汉汉武帝年间由于边关常年战乱,国库开销已经入不敷出,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经不足以解决军需,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汉武帝决定出卖官职以增加收入,支付军费开支,从此开始,卖官鬻爵才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东汉末年,鸿都门外还张贴了内外大小的官爵价格,明码实价。到了清朝,捐官制度与科举制度相互依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但对捐官者并没有任何限制,无论是谁,只要有钱便可捐官,捐官之风盛行,几近泛滥,甚至国子监的监生也能捐来。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官员腐败,贿赂公行,引发了相当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危机。
    
    相对经过科举制度当官的途径,捐官无疑是异途,但并不代表捐官者皆是无能之辈。在众多捐官者当中不乏出类拔萃之人,但由于社会制度与其他各种原因他们无法参与科举,便只能走捐官的途径入仕,如清朝制墨名家胡天柱,出身商贾之家,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社会地位甚微,胡天柱无法通过科举制度入仕,便捐了个从九品的官职,晚年声名卓著。
    捐官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本就因权与贵本就紧密相连,在银钱富足的情况下想要获得权力也并非难事。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捐官更是一种补充国库资金的权宜之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