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灯影下的皮影戏


    
    战国时有一种以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的剪影去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这些皮影人物与场面的景物通常是艺人用手工制作的皮制品,我们将其称之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后世兴盛,在元朝时候西传。在表演的时候,艺人藏于白色幕布之后,一边以手操控皮影人物,一边以曲调去讲述故事情节对白,后台还搭配弦乐声,流传极为广泛,历史悠长。
    皮影戏的来历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皮影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汉朝时候汉武帝极宠爱的李夫人因病去世,汉武帝由于思念李夫人而变得心神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导致朝中大臣心中忧虑。一日大臣李少翁路遇孩童拿着布偶玩耍,布偶的影子倒映在地面上动静如生,心中一动,回家后就用棉帛剪裁成李夫人的模样,再添加色彩,于手足处装上便于操控的木杆,入夜后围起白色的幕帷,请汉武帝入帐观看,汉武帝看后果然龙心大悦,从此爱不释手,这便是最早载入《汉书》中关于皮影戏的故事,之后皮影戏便在民间慢慢地发展了开来。
    
    明朝武宗时北京城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也曾参与其中,经流传后被分成了东西城两派。清初时皮影戏发展到了极致的鼎盛,只要是富贵的大户人家都以私养影班、制作精工影箱等为荣,在民间更是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逢年过节的时候搭台唱戏,一唱便是十余日,热闹非凡。清期的时候皮影戏已经普及到各个阶层,甚至还有皮影戏班得幸入宫表演。康熙帝在位时礼王府就设有五位五品官员专门管理这皮影戏的事务,当时在北京城里的皮影戏班白天作木偶戏的表演,夜晚则会在堂会上拉一条白色的幕布,唱起皮影戏来。
    到了清末,由于皮影戏的表演者大多来自社会低层,地方官府害怕他们在夜晚聚众起事,便开始禁演皮影戏,甚至抓捕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的牵连,遭到大肆查抄,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日军入侵前后,社会的动荡与连年的战乱导致名不聊生,曾经盛极一时的皮影戏班终于还是逃不过一蹶不振的结局。
    
    1949年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皮影戏班、皮影艺人再次凝聚,重新活跃了起来,开始进行各地的文化交流,但不幸的是遭遇了文革,皮影戏难逃破四旧的厄运,导致元气大伤。
    皮影戏的艺术
    制作皮影在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特色,但制作的程序都归大同,首先需选取合适的皮料,然后通过浸泡、刮制等工序制皮,接着根据先前画好的样谱画稿,再将先前刮好的皮切分为数块,在上面描绘画稿的图样,而后使用道具在皮料上进行镂刻,再使用色料给皮料敷上鲜艳的颜色,敷色后便到了最关键的发汗烫平的工序,即是使色料经过高温吃入皮料,蒸发皮料里剩余的水分,最后再把分成数片的部件结合在一起,在关节处装置签子,即可完成一只漂亮的皮影人物了。
    
    皮影戏的重点,除了制作一个惟妙惟肖的皮影人物以外,操纵的技巧与艺人的唱功也是决定这个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通常皮影戏的艺人都是经过多年的练习与师父长期教导才能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皮影艺人的。在演出的时候,艺人需要兼顾操纵皮影人物、乐器伴奏与配唱对白的本领,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甚至能同时操控七八个皮影人物,技艺非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