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太极天地 >

怎样打好太极拳


    太极拳是筋膜运动离休干部 第6党支部 罗精奋 中华传统太极拳的实质是筋膜运动。太极拳普及大众化以来,公园里集体打拳的几乎全都将太极拳演变为肢体动作,近似西方体育中的徒手操,因为教练就是这么教的。当然,这对健身也有效果。
    
    然而,毕竟中华传统养生与西方体操健身是完全不同的。筋膜运动是体内运动,太极拳术语叫“内功”。一、“松整圆活”集中表述了太极拳功法的根底中华传统太极拳无论打什么拳式和套路,其基本哲理和核心要诀都是一样的。简言之:“松整圆活”。松整是指:“不松不动,一动无有不动。”“不松不动”,涵义是每一姿式和动作起动前要先松,即松沉、松垂、松展、松柔。虚领顶劲(顶头悬),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收腹溜臀鼓命门,开胯裹档收尾闾,塌腰松膝(不是屈膝),一直沉到涌泉虚提,伸展脚趾。要领与站桩一样。
    因而,行家戏称:打拳是“动桩”。全身每一个骨骼关节和肌腱都要放松,至少要将垂直的九个主要关节骨膜韧带松弛下来。手臂的松,有点脱臼的感觉。最高境界是回归到2-3个月的孩提时代。但又要松而不卸,堋劲不丢。“一动无有不动”,即一动则内外俱动,“里边不动,外边不发”。主要关节韧带瞬间紧绷硬鼓,几股劲叠加在一起,力到指肚(梢)。太极论中云:“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贯穿一气。”用堋劲迸发出整力、整劲。堋劲是螺旋式的弹簧劲,松活而又有韧性。
    劲的迸发和传递的顺序和过程是:“劲起于脚,变换在腿,主宰在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后三句通常说法是“以腰带手”。指的是姿式和动作转换时,通过横膈膜收缩和松弛,左右、上下、前后鼓荡和变换,以丹田(小腹)旋转为中轴,牵引五脏六腑移位,带动手臂、手掌,传递手指舒张。象牧马人甩鞭子,腰髋是鞭把,手是鞭鞘。圆,一般是指丹田旋转带动身、臂、腿划出螺旋式弧圈和顺逆缠丝。高层是指,先做局部二点之间对拉拔长(韧带放长绷直);再变换点位,拉开二点距离(行话:“说上话”);最后全方位360度的对拉拔长。吐纳运气,周身发出离心力式的张力。整个人体宛如气球,劲力浑圆,没有凹陷处,鼓鼓的,有弹性、韧性、柔性;一点受力,全身反弹。前面三方面要求,术界归纳为:“节节放松,节节对接(贯串)。”活,须通过推手来练。启用听劲(即触觉功能),顺应对方动作节奏和振频的方向、力度和快慢,做到粘黏连随,绵绵不断,舍己从人,不丢不顶。练功要顺序渐进,按部就序,不要躐等,不可急就。
    一般先练韧带松开放长;主要部位初步会放松以后,再学堋,将韧带绷起来。二、“摸”、“喂”是掌握太极拳精髓最有效的路径我学打太极拳十多个年头了。开始也是只比划架子,没有内在功夫。六、七年前,先后遇上二位武林高手,才听说了上面这些道理(是零零散散地听到的,随即记在心里。这次撰写成文,将其串连起来,其中有我个人的理解。比如“圆活”,有的则将其当作一个词组,并解释为练拳时要气势饱满,流畅自如)。
    之后,又花了好几年时间,一步步慢慢地有点领会;现在,大体上能够做得出来。但仍是初级阶段,刚刚跨进门槛,略知皮毛,功底十分浅薄;与高手一搭手,听劲松劲堋劲都不行。我的长进不快,原因有二:一是模仿能力差,或者说,悟性差;加以投入少,刻苦不够。二是没有正规拜师习技,拳师只是当作一起“玩玩”,不是系统地口传身授,不是手把手地点拨和调理。拳师作示范动作,体内小动,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看不出来(看书看图看录像,更看不出来)。
    摸一下,才有察觉;然而,一来,拳师不是老是让你反复摸,二来,即使摸了,也不能马上就可以照样比划得出来。当然,摸是懂得功法很重要的一环。有时,水平高的拳友“喂”(对方当陪练、当靶子,搭手对练中,训练不同部位的听劲,指点您怎样蓄发引发、收放化打、引进落空、借力发劲),才慢慢地变成自己身上的东西。“喂”对初学者来说,是找到练内功感觉最见效的方式。这是我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点滴感受和体悟,愿与大家分享,也愿与爱好打拳的朋友和教练们切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