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十五)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02 腾讯道学 高帅 参加讨论
文/高帅 金丹文化四正理是指的什么? 原文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译文 金丹返还之道,由后天气返还到先天气的道理,大家要用心参透,才能咬破铁馒头,顿悟圆通。 释义 相传吕洞宾真人,早期也是长期痴迷于己身的修道,后来因看了崔希范的《入药镜》后,才对道家金丹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吕祖的道家神仙地位。 吕洞宾真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前文一个结胎,后文一个脱胎,是道家用生命孕育的法象,在表达金丹修真的实意。先要明白结胎是怎么回事,后才能明白脱胎又是走向哪里。这就好比女子未曾受孕,哪里能够怀胎呢?而在怀胎之前,需要有亲生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这是古代道家所认识到的生命的真父母,故道家把这个源头的本来物质,叫做“真种”。 这样的论断,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同类易施工,非种难为巧。”的道生万物法则。意思是道家只把构成我们生命自身的东西,形容为同类,是世界上其它任何物质,都不能替代的这个同类。颇有点现代医学亲子鉴定的意味,若真种有假,就是《悟真篇》形容的“呼别姓为亲儿”了。 道家金丹文化,用这样源于生活的质朴哲理,来表达炼金丹的意义。故道家借用女子一旦受孕,就必定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过程,然后才能产下婴儿的生命孕育哲理,来表达金丹修真的基本步骤。由此产生了系列的道家金丹文化语言,这些道家金丹文化源于孕育生命的术语,虽词同但义不同。如:真种、十月怀胎、结胎、脱胎、婴儿等等,道家金丹文化,都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知道,在生命的孕育来讲,怀胎是女人的事情,而在道家来讲,男子也能怀胎,这个就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道胎”,故道家说:“始觉男儿有孕”,“男子怀胎笑煞人!”。 道家金丹大道的“结胎”和“脱胎”寓意,是指的金丹文化的不同阶段,这跟禅宗法身成就的道理相同,也就是祖师所说的“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的道理。 道家金丹的脱胎,依照生命诞生这个法象,来解释人类返璞归真的法则,是一种“法身成就”的比喻,是道家修命的终极目标,下一步就是进入修性了,故《入药镜》说是“终——脱胎”。《入药镜》对结胎、脱胎的一初一终,这个过程给我们解释的极其明白,这可能是吕祖后期修真,出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一种原因吧。 “脱胎”比喻人返璞归真,“法成身就”。(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修真工夫脱胎了,才是龙门派金丹文化的“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阳神出现”,是道家金丹文化“群阴剥尽丹成熟”的寓意,是三丰派的“了真灵”火候,进一步的修真,《悟真篇》说是“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生死作用。”的性宗内容。这些源于道家大道思想的道学,跟现代丹道在肉体上捉迷藏修法是截然不同的。 祖师说“打成一片是全真”的道理,也是《入药镜》所讲的“初结胎,看本命。”的过程。金丹进一步的脱胎,是《入药镜》所讲的“终脱胎,看四正”的二五之精,妙合神凝。这些金丹文化知识,需从道家传统文化的源头去获得。 祖师《打坐歌》所强调的这个“四正理”能否参透,决定一个修真者的见地,如果继续用执相的丹道去理解,四正的道理,只会继续走向妄猜的互为非是局面。 张三丰祖师一直告诫我们,道家金丹文化的源头,在《易经》里面。他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道言浅近说》)。道家工夫的层次,是一步紧跟一步的工夫,跟现代气功类丹道的划分不同。它是张紫阳真人所说的“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的大道。这个圣人之理,是蕴涵在道家传统易道文化里面,具体地讲,主要蕴涵在道家的河洛文化里面。 道家金丹文化源头在《易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家认为,洛书的错落,预示着人类生命转化为一种后天的五行模式。而河图的阴阳合一,则是预示着人类生命从太极转换为一种先天的无极模式,其中蕴含着阴阳合一的二五之精。古代道家用河图之理,来表述的先天气,用洛书之理,来表述的后天气。道家金丹大道的这个四正理,就包涵在河图中,用以预示金丹脱胎的阴阳混化道理。 所以,道家金丹大道的修真,到了无极阶段,就是“终脱胎,看四正”之理了,是古代圣贤用洛书表达的后天气,再“一步赶一步工夫”,转换为河图的先天气的四正之理,成为道家高度重视河洛文化的一大情愫。 大家若欲参透这个金丹文化的“四正”道理,应从先天河图所预示的道理去参、去悟,才能明白祖师接着说的“打破玄机妙通玄”的实意。这个天机深远,在此特引用祖师金丹诗一首以印心: 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 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 信道形神堪入妙,方知性命要全修。 自从会得些儿后,忘却人间万斛愁。(编辑:赵青)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高帅,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养生备于理丨人生在世,何苦自己寻烦恼?
- 下一篇:张三丰祖师《打坐歌》译解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