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关于道与逻各斯,我只想看这一篇文章|参赛作品


    文/王棣
    摘要
    在哲学史上,中国的“道”与古希腊的“逻各斯”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最为贴近。但是,正如它们的贴近是那样地令人惊奇,它们本身内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分别将“道”与“逻各斯”发展成为他们各自哲学的中心范畴以后,这内在的差异更逐步地扩展,以至于最终影响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思维定向。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也可以从这里找到萌芽。本文将从中国另一位知名哲学家庄子思想开始,与同时代希腊思想进行比较。
    

    庄周与逻各斯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生活时代大概为公元前300年左右,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处于同一时代。庄子及其弟子共同著有《庄子》,书中洋溢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清净无为的欲望,这也是早期道家理想人格的特质。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从它所展现给大众的形象出发,更容易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也更容易作为大众的榜样进行指引(类似于样板戏中的光辉样板人物)。
    
    庄周梦蝶(资料图)
    中国先秦各家学派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皆称之为“圣人”,但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甚有不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者为“圣人”,墨家眼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者为“大圣”。《庄子》中描述的理想人格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它更多地是追求安然恬静的生活以及超脱的人生态度,本质内容是对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而依据个人标准而设立的规则向来就是模糊的,想从中挑选出一个榜样性人物是极难的。
    既然要做对比,我们要先分别找到庄子对于道、智者学派对于逻各斯的定义。
    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道与逻各斯的相似处
    1、都是宇宙的运行规律和准则
    道是一种过程,“周行而不殆”,在这种过程里面,它是宇宙万物的源头(“自本自根”),并且生成创造着万物(“生天生地”)。与之相同,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一种宇宙间隐秘的共同准则:“要听从逻各斯,承认一切是一才是智慧的”,而对于这种准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一种宇宙间隐秘的共同准则(资料图)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并将它用“无待”的自由概念来暂时代替。这一自由境界(庄子称之为“逍遥”)的情态,用庄子的话描述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思想上,与希腊智者学派的自由主义极为相近。他们认为没有是非和善恶之别,一切取决于人的评价标准,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和不变的行为准则。这就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以自由的名义造成了社会思想和生活的混乱。
    
2、东西方文化隐匿的源头

    有人(语言学家德里达)说,西方的文化是以逻各斯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语言作为逻各斯的外表展现和极其重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语言组织、结构规则、发音节奏、字型、词汇,都多方面的影响到了各个民族的性格。例如:汉语与日语的区别。虽然日语里面借用了很多汉字,但是实际上属于两种差别极大的语系(汉藏语系VS黏着语系)。作为黏着语系的日语,它通过运用不同的词尾来委婉表达情感。对于更为复杂的情感,他们就隐而不发,“一切尽在不言中”。几乎每一部日剧和日本动画片,都会有男人背过身去,举起一只手示意“再见”,和女人低下头,再抬起来的时候淡淡微笑,说声“そう...”的情景。但是,两者作为东方文化圈,同样受到了“道”的影响,因而与西方语言对比上,显得更为“自由心证”一点,讲究“意在言外”。
    
    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资料图)
    而转到更偏向西方的德语来说,说德语的人,会培养很强的逻辑性,即在说话之前就要想好用到的单词、句型和语法,什么时候要拆分单词,哪些地方应该放小品词……因此要想听明白德国人说什么,就要耐心听完他说的话,听完也就立即理解他的意思。因此,逻各斯影响下的语言和民族性格,就更为明晰。
    
3、精神的无何有之乡

    黑格尔在评论伊壁鸠鲁的道德学说时说:“它的目的是精神的一种安宁。但是这种安宁不是通过鲁钝,而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而获得的。”庄子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的基本特征也正是一种安宁,一种在理智、理性基础上,通过精神修养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事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的消融,从而形成的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列御寇》)所以庄子对这一境界的描述,想象的翅膀翱翔在人之外(游身世外),而理性直觉则总是着于万物根源之上(游心于“道”)。
    
    黑格尔说:安宁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而获得的(资料图)
    总之,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当然,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离那个时代的人们还太远,所以庄子的自由观不可能有更深更广的内容。然而庄子的无待、无累、不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使为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情态,在古代的哲学世界中,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中,这是一种人的自我觉醒。恩格斯曾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反过来也可以说,自由观念的觉醒,是重要的文化进步。因此,庄子的自由理想应该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进步现象,庄子对自由的描述应该是人类自由思想史的初章。
    

    道与逻各斯的相异之处
    
1、逻各斯的“对立融合”VS道的“有无相生”

    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内在的逻各斯是理性和本质,而外在的逻各斯则是用规则(文法)组织成的语言。如果仅仅是“正与反”平等的二元对立和融合,那么跟“道”的“阴阳”是很类似的;但很可惜,逻各斯将一方置于另一方之上。例如:善在恶之上,灵魂在肉体之上,男在女之上……这样的思维模式,就与道所讲的“有无相生”的观点截然对立了。
    
    希腊(资料图)
    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别,中国政治上呈现出一种更为兼容并包的趋势,更加倾向于大一统的帝国。而雅典的极端个人主义则导致了国家凝聚力的衰弱,被斯巴达所灭。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希腊诸城邦间的内战又爆发了,即著名的伯罗奔尼撤战争,这一仗打了27年,几乎等同于一代人的光阴。此后希腊世界兵连祸结,各城邦之间的战争无休无止,“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诚然,希腊思想形成是有其地理历史原因的。多山的地形使希腊人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国,而成为小国寡民,城邦间独立自治的奇怪状态。而面海的条件使之具有开拓的气质,从而开辟了海外殖民地,成为海外殖民的先驱。这就是不同思想给政治带来的不同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选择了内敛,以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希腊选择了开拓。
    
2、道的人格性VS逻各斯的科学性

    道家并非要建立一个世界观,而是要追求在此世界观下的人生道路。“万物尊道而贵德”“道生之,德蓄之”,与德——社会人格配合起来,道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正如张岱年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推崇道德,但是像中国这样将道德放在最重要之地位的,只有中国一个。无论是道家的飞升也好,儒家的君子之德也好,都是要求达到悟道修德的完美人格之旅。
    
    “道生之,德蓄之”(资料图)
    逻各斯要将现实抽空成为规律,然后概括成为最简约的形式。这就迫使它的信徒需要从物理世界中的现象寻找出普遍规律,然后加以验证和推广,西方现代科学由此产生。
    正如金岳霖所评断的那样,印度的宗教是属于平民的,带有世俗的谅解感;“逻各斯”则带有冷冰冰的道德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难以企望的高度;与之相比,中国道家的哲学则处于比较中间的状态,这也与中国长久以来的“中庸”思想有共同之处。(编辑:忆慈)
    (作者简介:王棣,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硕士,著有书籍《丝路佛境》和《神州家风》,在国家和省一级期刊发表二十多篇文章。)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王棣,原标题为《道与逻各斯——论庄子自由与同时代希腊文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