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太乙五行拳的传承与创新(2)


    首先,从原理上看,太乙五行拳的拳理更注重以阴阳八卦五行的道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它对太极之母的阴阳学说作了深入的诠释,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变化构成。这五种物质既相互滋育,又相互制约,其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运动变化,循环无尽,往复无穷。而五行与自然界的方位、人体脏腑又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太乙五行拳正是侧重以五行学说而创建的武功。“心息相依,任其自然”是演练该拳的总刚,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道家的目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此拳技击法则,也是道家养身防御的处世方式。在养生方面,它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并结合“五禽戏”中的象形动作,猿形壮肾,鹿形壮脾,虎形壮肺,熊形壮肝,鹤形壮心。在技击方面,又体现为五行相克之数,强调阴柔克阳刚。从内涵到形式处处都突出了五行学说的特点。
    譬如,太乙五行拳起势中定为土,五行中土有生化万物之灵性,而脾属土,脾又为生化之源,象征生命起源。脾之生化万物需心(火)温热之,面向南,脾得以火温热而生化水谷之槽微。继而向东,东属木(肝),以木助火(肝藏血济心),火太盛则伤脾,又由南转向西,金克木以止火旺(肺气靖可抑制肝阳上亢)。以此类推,循环往复整套拳势,尽其相生相克之数。而在技击上,集中体现出五行的相克关系。按此理依次编排技击动作,如“双峰拜日,白猿出洞”等招势向南破对手双风贯耳,擒拿后转向西扑敌于地(火克金)。“豹子含美,仰颈惊林”一式,面北擒敌腕于自己颈部,抬肘摆向右转扑敌于南(水克火)。纵观此拳23式,招招按此法排列推绎。养身与技击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从中可以明了,太乙五行拳的演练路线始终紧扣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在八卦九宫中井井有序地运行。
    
    拜师学拳
    正如先贤论太极:“而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所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根无极者然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源头。知晓其理,不仅对我们对传承中华文明有所补益,更是在中国医学领域发挥的作用至今仍是有目共睹的。实践证明,太乙五行拳的开合变化,运动五官百骸的方式方法对人体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明了它运行的原理,才会使我们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拳种。
    其次,从拳术上看,太乙五行拳的整套拳路依循着阴阳五行玄妙而严谨的运行规范。
    从套路方位线路来讲,太乙五行拳分阴阳、定五行,踩八卦,窜九宫。其招势都要阴阳相渗,各有虚实开合,整套拳路确定五行方位之后,为取相生相克之数,在八卦中千变万化。由于在太极圈和四正四隅中不断变化便形成了在九宫中窜游的格局。
    从拳势来看,它处处走圆化柔,无楞无角,不见拙力。上体颇像太极拳,但比太极拳拘谨些,绝对强调腰随胯转,肩胯相对。下体则像八卦掌,却没有八卦掌开步大。“柔似蚕作茧,形似蛇之行”是其特色。
    从拳架开合和拳术劲路看,它属于小架子拳,可“拳打卧牛之地。”
    劲起于足跟,发于胯腰,至肩臂而达手梢。强调大幅度转展胯关节,致使下肢根基稳健。虽说整套拳术打下来不过方丈之地,却似行云流水,劲势无穷,飘飘欲仙的道家风貌尽在其中。
    从调息法来分析,该拳以意为主,尚意不尚力,强调意先行,以意念导引人体内外之行动,是典型的动中求静的修炼方式。
    从技击角度看,作为防守型拳术,“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是其特色,其点扣穴位之术,堪称擒扑一绝,非一般拳术所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