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一本万殊 万殊一本”:万法宗坛的前世今生


    文/张金涛
    一本万殊,万殊一本:道教史上的里程碑
    
    嗣汉天师府侧影(资料图)
    进了嗣汉天师府头门,便可见一座三开门的石质牌楼——仪门。再沿甬道直走进入二门,额称“敕灵旨”。直行十数步,拾级而上是雄伟的玉皇殿。玉皇殿的后面是一字排开而又相互连接的三组建筑群落。东首是授箓院,中间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的院子,额称相国仙府,西头则是万法宗坛。
    从门脸的建筑规模上看,授箓院、万法宗坛要比相国仙府更高大气派华美。而相国仙府的门脸又矮又窄,显得十分简陋。其屋顶则是一撇一捺,前面一短搭,后面斜拖一长搭,单一的青灰色。有心的一看便觉出她实在象征着一顶道士的帽子。帽子的前沿下嵌一小长方形的石质门额。当年上面横书的是“拙补西京”。我猜它应是指汉留候张良协助刘邦底定天下后功成身退的掌故,既低调又恰当。在如今的上清镇上仍可见到不少嵌着“留候第”的宅院。“相国仙府”,虽说也不错,但稍觉张扬了些。授箓院是海内外道士们通过考核后授箓和颁发证书,礼拜祖天师张陵的地方。而万法宗坛的诞生当可以说是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乃至在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万法宗坛一方面智慧地蕴含着“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以及“天地无二道,圣人无二心”、“道一不二”的哲学理念。其主殿三清殿抱柱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对万法宗坛最好的诠释。然而更重要的是,她实质性地奠定了道教祖庭的历史地位,而这一历史地位是由张陵所开创的道教在龙虎山的天师府所确立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门间的互动
    
    张道陵天师(资料图)
    众所周知,张陵在龙虎山修道,后闻其曾任过江州令的故地巴蜀人民疹气为害,遂带弟子以近六十的高龄入蜀医病医心,创立五斗米道,传至张鲁已成二十四治,分设首邻称祭酒,使民诚信不欺,乐善好生,带有政教合一的性质,雄踞巴蜀三十年,史称“民夷信向之”。曹魏攻蜀,张鲁恐生灵涂炭,封仓以降。被封阆中候,随曹至邺。据孔令宏、韩松涛所著的《江西道教史》,其中引用了《犹龙传》的话:“系师鲁,字公期,嗣师子也。大魏持节镇南将军,梁、益二州刺史。后隐修遗训,以正始六年八月,亦于阳平化升天。”此处的遗训既是嘱其子张盛:“龙虎山祖师玄坛在焉,以印剑符箓授之,以宣吾化”,实在带有摆脱控制的意味,随返祖师修炼故地发展。因避曹魏耳目,人称“草堂隐修”,此系一系。
    在张鲁逝世后,他的祭酒们乃“各个自发立治传教”。于是在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流派的道教。如曾作过天师道女祭酒的魏华存,被称为上清经箓派的第一代宗师。上清派高道辈出,著名的如杨羲、许谧、陆修敬、陶宏景、唐代的司马承祯等,史称茅山派。此外尚有相继形成的阁皂山的灵宝派,其著名的道士有葛玄,宋代的林灵真等。在南昌西山尚有净明派,其著名的道士有刘玉、黄元吉等。她们各自在社会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中国道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道士们云游各地,故各派之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交集往来。即使天师们也不例外,如宋代的天师张继先亦曾学习北帝道法,并传其“地祉法”于世。张继先还与林灵素交往,练习不少神霄派的经典。神霄派的道士还奉其为主法祖师,黄舜臣宣称自己是张继先弟子。据《道家金石略》之《大元易州龙兴观宗与恒产记》一文载,“我祖师韩真人,初与同志肖、路、杜三真人浮江而南,拜三十代天师,受‘天心正一法’。得法而归北方,学者遂共立肖、韩、路、杜四真人之教”,由此可见南北之间亦有互动。创立净明派的何守证,尊张道陵为“监度师”,并使用天师道的“正一五雷法”。中唐道士吴筠曾在龙虎山一诗说:“道士身披血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飞,龙虎山头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被称为南宗五祖的白玉蟾亦曾到龙虎山上清宫问道。
    祖天师们没有门户之见,在当年的上清宫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道在此切磋问道修炼。庐陵刘思敬,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何道院。又如著名的全真派道士金志扬,时称金蓬头,永嘉人。他不但可在上清宫论道修炼,亦可招收弟子,如后来以书画传世的方从义,原是上清宫道士,亦可成其弟子。又如著名的全真道士桂心渊,先是从学上清宫道长熊尊师,后亦认可皈依全真。此外天师们还会延请社会上的各种饱学之士来龙虎山为道士们讲学。如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弟子张留孙、吴全节曾师事李宗老,他还礼请临川的雷思齐为龙虎山玄学讲师。请进来,走出去。原龙虎山道士朱思本亦曾到净明派的万寿宫作住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宗演自己也曾向朱梅靖习传《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