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
区别于传统的大众游学,今天从教育角度提出的“研学”具有定向化、专业化甚至个性化的特色。研学,与处于静态的、定期的由专门机构、单位培训,按照特定知识体系达成目标不同...
【提要】 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及...
当人们仔细品读《论语》,真正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之学的时候,便会发现以《论语》为重要载体的孔子儒学是饱含着温情的。儒家经典《论语》不仅仅辑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也...
“仁”作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孟子引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以行仁作为人道的必然选择。董仲舒强调...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一千多年来,“横渠四句”震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
孟子“问诊”天下 我们简单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从上古的“三代”(夏、商、周)到西周的晚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西周已经衰落...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有周一代,礼乐不断被建构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现出一派文质彬彬与颂声洋洋的景象。周人对待礼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之遗风,另一方面也创构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此期,礼乐被重...
摘要:杜维明的《〈中庸〉洞见》通过对儒家经典哲学意蕴的深刻抉发,阐发了儒学的普遍意义和当代价值,建构起其独特的精神性人文主义,具有多重学术价值和方法论启示意义。《...
2023年11月23日,“儒家五圣”丛书新书发布会在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举行。为深入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儒家思想研究传播,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联合齐鲁...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上,有两次深刻的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次是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造就了中国文化第一次大高峰,并有了中国古典学的大繁荣...
内容提要:“诚”的概念是《中庸》(特别是下半部分)讨论的核心问题。《中庸》里的“诚”显示出了深邃复杂的意义结构,包含了真实感、真切的精神体验和特殊的精神知觉状态等...
一 提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多少意味着我们现有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不够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学术的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源之于西方,不论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
【提要】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太极”这个词语来自《易传》,虽然也是宇宙论概念,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