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学者笕文生《梅尧臣》、清水茂《王安石》、小川环树《苏轼》、荒井健《黄庭坚》、一海知义《陆游》、铃木虎雄《陆放翁诗解》、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欧洲汉学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历代欧洲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涉及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多方面内容,至今仍对欧洲主体社会认识和研究中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入门和奠...
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木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惠栋对于清代学术的定型意义既不在于反宋.亦不在于复汉.而在于重构汉学.赋予汉学新的内涵。惠栋将宋学、汉学视作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向.认为二者各其优点.惠栋后来所建立的朴学实...
九十年代以来,在新加坡举行过一次“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有来自亚欧美澳世界各地四十四个城市的三百多名学者参加,提交论文一...
美国理海大学(l,ehigh College)教授吉瑞德( Norman J.Girardot)所著《维多利亚时代中国古代经典英译:理雅各的东方朝圣之旅》( The Victorians Translation of China : James Legge s Oriental Pilgrimage)一书于20...
1996年春夏之交,笔者应邀赴北欧访问,相继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哥本哈根大学汉学系、奥斯陆大学汉学系作过短期的讲学和学术交流,结识了瑞典汉学大师马悦然教授和北欧汉学...
事实上,在欧陆传统汉学已趋式微的现时代,似乎只有两大领域,即北美的近现代中国史研究,及英伦(剑桥)的中国科技史研究,比之中国本土仍具学术优势。因此,人称“汉学三杰”...
编者按:作者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在业师狄百瑞、费正清等著名汉学家指导下,经过大量史料的整理爬梳,对几百年西方汉学的发展和流变作了较为详尽的...
1925 1. 梁白华(1889~1944)翻译《琵琶行》,《朝鲜文坛》十二号(1925年) 1944 2. 金忆(九所)译《白乐天诗选》(汉城图书株式会社,1944年8月)“支那名诗选”第二集,151页。与梁柱东...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不仅是本世纪以来瑞典最杰出的学者,也是西方世界最优秀的汉学家。高本汉以毕生精力研治中国文化,尤其致力于汉语音韵训话的探究,他花...
前不久,我见到了瑞典著名汉学家、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罗多弼教授。我们谈起瑞典已故的汉学家高本汉。这时我才听到一则有关高本汉的轶事:高本汉晚年见到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李约瑟...
除古汉语语音系统重新构拟这一大工程外,高本汉还写了不少著作研究汉语理论和汉语史.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写了《中国语与中国文》一书,分析了中国语言与文字的不同特性,以及二...
国外汉学研究历来有两个重要领域引人瞩目:西域研究首当其冲。历史上的西域是中西方文化最早的接壤地带,而西域文明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接桦时期。国内外学...
引言 西方的汉学研究(或曰中国学研究)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学科领域,一百多年来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而中国学者一也往往被它们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理论设计和富于启发性...
中西碰撞的方式 “西论中用”,有时被形象地称作“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学的碰撞”(因此本文简称“中西碰撞”)。不过,只说到这一步,仍有简单之嫌,因为两者碰撞的实际情况要比通...
什么叫后殖民思潮?如果我们从历史上看,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进入现代化。欧洲高速工业化、现代化的时期,也正是欧洲向外扩张的时期。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为殖民时期。这个时期...
这篇文章探讨有关“身份”(identity)的哲学和逻辑概念,这一概念所暗含的悖论和矛盾,及其在分析文学中的应用,一种按照读者反应、阐释理论与美学价值(即关于文学价值...
一、“汉学”名目及学风特点 汉学、宋学的概念是由清人江藩提出的,他著有两部传记式的小书,名为《汉学师承记》和《宋学渊源记》,是分别记述清代的考据学家和理学家的。对乾...
一九九六年二月到一九九七年三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逗留一年,主要访问了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部分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