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在我看来,首先和主要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与汉乐府,构成中国诗歌的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文人诗歌传统,并孕生了格律诗体。唐宋时期,近体诗与词相继出现并繁盛起来,元代又兴...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碧绿的粽叶、跃浪的龙舟,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
【讲述】 “村声”是一种特殊的小方言,分布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一带,因其过去多通行于偏远村落而得名。随着深圳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原“村声”所在旧村落已改造为...
近日,一本知名译著被指出现多处错误并引发广泛关注。事后该译著被下架,但围绕翻译质量等的讨论并未停息。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翻译事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当前,我国翻...
公元前374年,齐国临淄,“一声声粗犷的劳动号子里,一座建筑渐渐显出它宏伟的轮廓——稷下学宫,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即将在这里诞生。”跟随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
说起标志设计,你最先想到什么?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还是简约的“对勾”?在社交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多元频繁的今天,你或许早已对这些标志见怪不怪了。但仔细想想,它们...
去年12月14日,我与众多文艺工作者参加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时代之变、中...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感知时光、防病除瘟、祭奠屈原……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传承至今。 它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鲜明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中,有典籍中的...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举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界的文创高歌猛进、遍地开花、如火如荼、精彩连连。产品种类几乎涉及人们吃、穿、用、行、娱等各个领域,在文化消费领域异军突起,引领风骚。 2022年春节前...
段晴老师在2022年的春天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为学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段老师生前是享誉国际的学者,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历史语言学家,是燕园...
严以修身,才能严以律己。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
日前,话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土城墙被游客当作滑梯”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天朗气清之时,人们走出户外踏青、郊游本是放松心情的好事,然而一些不文明行为让游玩变了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从七个方面擘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蓝图。手工艺便是重点领域之一。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非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
3月26日一早,吴蔚琳博士微信告诉我段晴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懵了,我在微信朋友圈用“简直难以置信”表达我当时的心情。之所以有如此感受,是因为段老师一向活力四射、行事如...
“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近年来,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数据显示,2021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