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不仅饱学经书,而且还通晓医术。 一天,施耐庵被县城一财主张富请去为其独生子张文治病。施来到张家,只见张文面黄肌瘦,躺在床上,神情恍惚,口中哺喃自...
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节日,这个时候自然少不了美食。《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写道,八月十五中秋节,各房都要另外孝敬贾母些吃的东西,但...
说来有趣,发现清热解毒类草药紫花地丁功用的不是医药家,而是要饭郎。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要饭郎在乞讨过程中产生了友情,他们决定相依为命结拜为兄弟。有一天,弟弟的一根...
北洋军阀吴佩孚,因暴怒而致上门牙剧烈疼痛,名医换了3人,治疗一周,均告无效。陆仲安诊脉后惊曰:“此特大之燥症,独秉阳赋,异于常人,真斯人而有斯症。然而非常之燥,非非...
“姑娘”学名叫“菇娘”,在中国北方称为“菇茑”(音)或“姑娘”。是北方的一种特别的水果,从中医“药食同源”上说,也是一味中药。野生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为多。 好吃的...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被贬到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一带)任刺史。当时永州是一个偏僻贫困的地方,冬天寒冷,夏天酷热。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生活,柳宗元不久便疾...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前49年),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想法谋害当时的皇后许氏。许氏分挽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胁迫御医淳于衍利用服药的机会...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这两句话,从字面上看,是用中药方名组成的对联,然而实际上是在袁世凯死后对他讥讽的挽联。 “六君子”即六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据传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方法,均不见效,只得张榜招贤。民间医生徐长卿采药路过,觉得自己有把握治好李世民的病,...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患病,太医们无一良策,太宗便传圣旨召药王孙思邈进宫见驾。孙思邈入宫为唐太宗诊了脉,开了药方,一剂下去,不见什么起色,遂又服一剂,仍不奏效。唐太宗虽...
白花蛇草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实乃“清热解毒”之良药。关于白花蛇草还有一段感恩...
说到水蛭,人们不一定熟悉,说到蚂蟥,人们肯定知道,尤其是在农村生长的人。实际上,水蛭就是蚂蟥。然而,你未必知道这种“吸血虫”居然是一味天生的良药。 水蛭治病,古就有...
五味子,是一种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性的果实,在一般只带有一、两种药味的中药材当中,实属独特。关于“五味子”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很早以前,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
以中药名入文、入诗、入词、入曲、入联、入谜者,历代不乏佳作。然以中药名入酒令者,亦不鲜见。现介绍一则以中药名人酒令的民间故事,诙谐有趣,耐人寻味。 相传,有个开中药...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1865-1936),名汀,浙江绍兴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贫穷患者义诊送药,传为佳话。 沈绍九于1896年在成都正式开业行医。当时成都一些中医对“伤...
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联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中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名联。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老家自撰自书厨房门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此联既是他平...
诗圣杜甫晚年贫困潦倒,辞官后回成都种中草药,后在沙头镇的大街上开了一个“百草堂”中药铺。 杜甫经营的百草堂药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买药的人络绎不绝。但杜甫的“百草堂...
诗词之美,在思想、在意境、在格律。诗词格律之美,却要追溯到南齐永明之际(483-493年)。南齐武帝第二子竟陵王萧子良知艺好客,周围聚集了沈约、王融、萧衍等八位文学人士,号...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
《谢映庐医案》中记载,余家的儿子年仅三岁,因患了疮疡之症,敷药治疗,可是疮疡虽然治愈,却出现全身水肿。余家曾多次请医诊治,医家都不知道小儿转患疮蛊,只是按照一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