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我始终认为汉学的出现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场大运动,一股大潮流。16、17世纪,西方文化传播到东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正式"见面",开始接触、碰...
赛珍珠(PearlBuck)是第一个因描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作家(1938年),她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十分推崇。在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赛珍珠最喜爱、最崇拜的是《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内的德国汉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出现了格鲁伯 (Wilhelm Grube,1855~1908)、福兰阁(OttoFranke,1862-1946)、佛尔克(Alfred Forke,1867-1944)、...
我知道李冬木先生,是读了他的译作《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之后。他也研究鲁迅,最近发表的《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文(《文学评论》...
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化的趋势已使美国传统的汉学研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关全球化,有些汉学家从一开始就十分赞同,但也有人持批判的态度。在这篇短文里,本人不想做任何理...
前言 由于近代产生的科学与机械文明,使得人类,包括我们每个人在内,今天都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是因为大量的杀伤性武器、环境污染、自然界的破坏及土地的沙漠化导致的人...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 ■何乏笔(FabianHeubel):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问题的提出 李雪涛:实际上,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汉学...
蒙古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60年双方签订“蒙中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经历曲折;七十年代两国恢复互派大...
如何看待西方的东方学?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最时髦的说法莫过于后现代理论系统中的后殖民主义。在西方,汉学是东方学的一支,在讨论德国的汉学时,我们也回避不了如何看...
今日口耳相传的关于唐代诗歌的分期“初盛中晚”,应归因于明朝高棅《唐诗品汇》的处理方法。高棅认为唐诗各体在三百年间各有衍变,呈现出“兴与始”、“成于中”、“流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