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活着的人、幸存者,我们有责任为那些已经绝无可能为我们写祭文的人写下我们的悼念,这没有别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先于我们死去。许久以来,这已经构成了我存在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历史上有无屈原其人,流传下来的楚辞作品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曾一度有过争议,持否定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卫聚贤、朱东润等,他们由司马迁《史...
一般认为宋代已有“话本”,即用白话文写的说书底本。这一看法虽然没有确凿的文献证据,但一直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比如鲁迅曾提出这一观点,他说: 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
《中国帆船“耆英”号大观》中“希生广东老爷”像 基歇尔的《中国图志》 卜弥格的《中国脉理医论》题名页 《中国帆船“耆英”号大观》 老德经的《北狄通史》 前不久由上海图书...
日前参加某“海外汉学”研讨会,参会者对“汉学”应该怎样定义,多少还有些疑惑。我也插了几句,感觉不能尽意,于是想 写成一篇文字,把这个概念拿来辨析一番。 “海外汉学”是...
最早知道朴在渊先生的名字是和《型世言》联系在一起的,这部湮没了将近四百年的话本小说集经过他和陈庆浩等学人的努力,再次回到世人面前,成为中国小说文献研究的重要收获,...
小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藏既久,蓄势待发。一朝被引,即成疾风。所向披靡,倾倒一方。 主持人开场语 上一期的光明讲坛刊登了王岳川先生的演讲,演讲中提到,对今天不断发...
知道闵宽东先生的名字已经有些年头了,印象中最早是通过《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这部大作记住这个名字的,时间是在1998年。要说对闵宽东先生的真正了解,还是在看到他后来...
20世纪的汉学家中,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尤为引人瞩目。 高罗佩的著述,有人做过统计,涉及语言、宗教、民俗、美术、文学、音乐等等门类,其以中国文化为研...
李丹在《游记》英译序里说,老蒲和我同属“中国症患者”(sinopath),而不仅仅是“中国爱好者”(sinophile)。老蒲这个人取汉名、穿华服、说汉话、妻华女,甚至在很多方面比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