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尽管龙溪并不否定、反对知识,但作为良知次一层级的运作,一旦知识未能成为良知之用而反倒构成良知之障碍,便无疑要成为批判甚至否定的对象。阳明学是在与朱子学的对抗中...
朱熹 资料图 提要:在中国经学史上,朱熹是第一个相对集中地谈论过阅读和诠释的方法论的学者。"理"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本体论概念,也是其经典诠释的形上依据。本文原义、作者原意...
三、 以上,本文考察了龙溪对良知与知识的看法。事实上,知、识之辨是中晚明思想界的一个普遍论题,它构成了中晚明阳明学有关本体之辨的一项具体内容。在中晚明阳明学的发展过...
一、诠释的根据 中国的解释传统一直是以解释经典的原义为宗旨的,这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天理。天?quot;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不可移易,唯古代的圣人能领悟其精深奥妙,圣人之言也已...
二、诠释的目的 在朱熹看来,诠释的目的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经文的原义,即对本文的意义之把握;其次是理解圣人的原意,即理解作者的意图;第三,乃是读者所悟(接受)之义...
四、 从以上欧阳南野、查铎以及杨起元的相关论述来看,和阳明、龙溪相一致,阳明学主流在良知与知识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试图仍然以一元论的体用思维方式将二者统一起来。然而,...
五、 如果说理学话语展开所围绕的中心以及儒家道德实践的终极指向是成就圣贤人格的话,中晚明阳明学的知、识之辨,则无疑使传统圣贤人格的内容规定发生了鲜明的变化。[56]以下...
2、圣贤的原意 本文实际上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且各种解释也都有文字学的根据。朱熹就曾指责有些人以道家和佛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乃是以其之似以乱孔孟之实。这些人,其实本...
注释: -------------------------------------------------------------------------------- [1] 此为章学诚(实斋,1738-1801)语,见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内篇二《朱陆》,上海:上海古籍出...
三、诠释的方法 理解依赖于诠释的方法。在朱熹那里,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句法与心法。句法的解释是对本文语言的解释,虽与西方诠释学中的语法解释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的诠释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