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疑案的审核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02 国学网 刘瑞 参加讨论
《尚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一经典,也是记录中国古史最为重要的史料性文献。秦汉以来的《尚书》流传过程十分复杂,古文《尚书》的真伪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史中最重要和艰深的课题。 秦火之后,《诗》、《书》等典籍丧失几尽。汉初广开献书之路,一些先秦典籍得以再现,其中《尚书》主要有两个传本:秦博士伏生保存到汉代的二十八篇(后分为三十三篇)今文(秦汉文字)《尚书》,出自孔子旧宅并由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整理和注释的五十八篇(比伏生本多出二十五篇)古文(先秦文字)《尚书》。 今文《尚书》于汉文帝时立为博士学官。此后今文博士一直排斥古文《尚书》等文献立为学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其实质是利禄之争(西汉太常博士学官一直是“读书做官”之阶梯,是谋取利禄的重要资源)。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很快立为学官,并逐渐盛行于世,成为历代王朝科举取士乃至国家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的“官定本”经典文献。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尚书》文本。 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古文《尚书》的文献真实性,清初学者阎若璩在吴澄、梅鷟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撰《尚书古文疏证》(下文简称《疏证》),将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定案”为“伪书”。黄宗羲、纪昀、钱大昕、戴震、梁启超、胡适等清代和民初重要学者对阎若璩及其《疏证》多给予非常高的评价,阎氏因此被公认为清代学术主要奠基人之一。上个世纪前期的“古史辨运动”进而将《尧典》、《禹贡》等今古文《尚书》共有篇章也判定为“伪书”。所谓“铁案如山”。 近年开始有学者对古文《尚书》“定案”提出质疑。李学勤在陈梦家《尚书通论》基础上论证了古文《尚书》和《孔传》在魏晋间的传授和流传情况(参阅李学勤:《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杨善群以一组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古文《尚书》是西汉以来长期流传的真古文献(参阅杨善群:《古文〈尚书〉流传过程探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论古文〈尚书〉的学术价值》,《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2005年初,张岩在国学网首页发布6万余字长篇论文《阎若璩〈疏证〉伪证考——清代考据学存在多大问题的一次检验》(下文简称《伪证考》)。该文是迄今为止这个方面最有分量的专题研究。其结论是阎氏关于“伪书”的“指控”不成立。张岩又于同年3月15日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发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国学研究——以检验阎若璩古文〈尚书〉证伪为例》,对其研究成果和方法作出具体说明。 《伪证考》一文已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孔子文化学院(属曲阜师范大学)刊物《孔子文化》发文评介:“张岩……文章引论部分揭示了阎若璩论证上的致命缺陷,一是以‘有罪推定’的态度进入研究,二是加入大量的‘枝蔓’。可谓切中要害……伪证考略上中下三篇针对《疏证》中的谬误各个击破,非常精彩。特别是作者对于古文《尚书》进行的计量统计,更是令人折服。正如张岩在结语中所说:阎氏《疏证》的‘科学方法’决不科学。”(刘义峰:《走出疑古后的古文〈尚书〉研究》) 国内著名《尚书》专家钱宗武撰文《〈梅氏书平〉与丁若镛〈尚书〉学》(清华大学主办首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对《伪证考》的论证提出批评。张岩于2005年底在国学网首页发文《回应〈尚书〉专家钱宗武》(3万余字),对其考据漏洞较多的文章逐条分析。时过一年,尚无应对。 《伪证考》的成文是一个过渡,张岩这项研究的专著《审核古文〈尚书〉案》(30万字)已于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对阎若璩《疏证》举证和论证的一次全面甄别,涉及历代古文《尚书》研究中全部主要问题。张岩充分借鉴现代法学中的证据学(证据审查)方法,采用比以往更加严密的逻辑学审核标准,通过深入细微的分析和大量相反证据的提出,其研究结果表明:《疏证》中没有一条确凿有效的“作伪”证据(经查证不属实)。张岩还在该书中具体剖析了阎氏《疏证》的各种偏颇和谬误,包括有罪推定的论证前提,捕风捉影的强行立论,对相反证据的隐匿或悍然否定,无法自圆其说时的闪烁其词,深文周纳、牵强附会的“主观糅合史事”等等。 一些学者认为,张荫麟的著名论文《伪古文〈尚书〉案之反控与再鞫》(《燕京学报》1929年第五期)是上个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伪古文《尚书》案”的又一次“定案”。张岩因此在该书中还对张荫麟的举证进行了甄别。结论是:经查证不属实,指控不能成立。除史料考据外,张岩利用计算机对今古文《尚书》和先秦两汉数十种参照文献作字频检索、统计(万字含量),并对1万多个字频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由此获得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证明古文《尚书》是真实可信的古代文献。 张岩的《尚书》研究成果,既是对三百年来“疑古之风”方法和结论的纠谬,也可以为我国学术界在“走出疑古”后的重建中国古代史提供更加科学的史料基础。张岩在该书中指出:三百年来疑古之风一脉相承。从阎若璩对古文《尚书》的“定案”,到“古史辨运动”对中国古史系统的全面否定,更多古文献被判为“伪书”,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被“缩短”。所有这些“疑古”研究及其结论,均以阎氏《疏证》为其釜底之薪。因此,该书对阎若璩《疏证》的甄别,不在学术史范畴,而是当代史学批评的起点。 原载载《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07年2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择儒学之善者,为现时代服务
- 下一篇: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间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