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文化,三教百家之学,由来已久。上古文明,华夏之源,一归于道。乃三皇五帝治世之准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而起,道术将为天下裂。儒者遂离道而出,遗世独立,且推尧舜禹汤,文王周公为之先贤。至孔子删定六经,述而不作,是为儒家学术思想之始。然而当时之显学有三家并称,道儒墨,为其翘楚。后来墨家渐衰,名不见于经传,墨子之书,竟然入于道藏诸子之类,且以墨翟有摩顶放踵之说,遂以为其人乃西方胡人入汉之神仙,虽难免贻笑大方,然亦为一家史说。斯时又有西土佛教之传入,从此中国文化皆以佛道儒三教并行不息。 道家與道教之关系 縱觀佛道儒三家,亦非一概而可论。其中关系条例,亦可作一简介。若以学术而论,则有儒家道家。若以宗教而论,亦分佛教道教。儒家乃纯粹之学术,并非神话之宗教,虽然古今有儒教之说,亦乃一时权宜之说,并非其实质详情。佛教当为宗教信仰之谈,此事不虚。然为何有佛学之说,其佛学亦乃佛教研究之种种学问而已,并非止于学问之一端。最是难明白梗概者,唯有道家与道教。诸多学者,难晓其中因果。今为之略说缘由。道家之学,追溯其历史渊源,可上迨古三皇,昔黄帝问道崆峒,成为道家始祖,而黄帝之师广成子,又不知其年代几何,无可计数。若以道門傳統祖述之說,道自混沌以来即有之,广成老聃亦乃老君之历代化身。而后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太公治齐国,皆是道家衍流之迹。三代以来,流行巫觋祭祀之礼,又有母系氏族社会之时期,乃道家尚柔贵阴之体现,足见上古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之故。春秋战国时期,方仙道教流行,其时修仙慕道之士,接踵而至。其中燕楚,齐魯,皆崇道之风尤盛。而楚国之老子,集道家思想之大成,作道德经五千言。而老子之有十大弟子,是为道家玄元十子,皆为道家思想之巨臂。其中庄子,列子,关尹文子等,影响尤甚。至于始皇帝统一中国,又大兴求仙之风,遣徐福东渡海洋,求取蓬莱仙方。汉初立国,其开国名臣张良即为道家人物,而后淮南王,八公,商山四皓,严君平等,皆为道家人物之典型。而汉代宫廷崇道之风亦无休,方士之流,入朝问政,不乏其人。如李少君,寿光侯等。名臣东方朔亦喜方术幻化之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並起,逐鹿中原,以抗暴政昏亂。其中有黃老之徒張角等,以符水之術,宣太平之經,創立黃巾之道,一時轟動,威震八荒。后雖消亡,而繼之以興起者,乃張道陵天師在巴蜀所創之五鬥米道,是為道教正式創建之始。由此可見,道教之形成過程,並非一時之偶然而已,實有諸多因素之合成,在此基礎之上,逐漸趨向成熟系統,立定其規模建制。 然而道家與道教二者,實不可截然分割。學者以道家為學術思想,而道教為宗教信仰,此說甚不符實際。道家文化,乃道教之前身,此說是實。然而道家文化之多端,不可統一而論,且在不同之歷史時期,道家文化之體現形式亦有所不同,如早期之巫覡祭祀,後期之方仙煉丹,以及春秋之道家學說,兩漢之黃老學派,皆是同出而異名者,以至漢末方集其大成而始稱道教。所以云道家文化,亦有學術之說,又有宗教之義,並非止于一家之學問而已。然而道教在道家文化基礎之上創立以後,道教作為宗教信仰,一直流傳至今。但道家學派并無就此銷聲匿跡,一則融入道教裏面,作為道教修行之指南砥柱。例如道家經典老莊,關尹列子等列屬道教之真經功課,歷代黃冠道人,修真之士皆視為囊中枕秘。一則自行發展,放蕩江湖雲水之間,或而隱逸山林之所,或而高处廟堂之內,以倡無謂清淨之治。正所謂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此類人物,如漢張良,諸葛武侯,唐初魏徵,中唐李泌,明之劉基等,不枚勝舉。此是道家與道教之關係。既有相通共同之直接關係,亦有彼此特點之互動關係。然而所言道學者,道家與道教之學問皆應包括在內。無有彼此分別,此是道學之大成。亦乃黃老之正宗。 儒家与论语 儒家祖述堯舜禹三王及文王周公列聖,迨孔子是為至聖先師,集儒家之大成。刪定六經之書,倡導仁義禮智。始皇焚書坑儒,儒家似廢。漢初興經學,有古文今文之爭,圣學又得以繼起。后至董子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獨自盛行,為官家顯學。而道家流於山林隱士以及宗教祭祀。至魏晉玄學,儒道參半,放曠不羈。唐初孔穎達又倡導之,韓愈亦有志起八代之衰,以救時弊。宋廉溪先生周敦頤,得道家無極圖而創太極圖說,傳之二陳,朱子。五子之邵雍,獨得道家真傳而開先天之學。有《皇極經世》於世。朱子則注解儒家四書,曰:《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中庸,多言修身之道。而論語孟子之書,則治國之道尤多。所以宋宰相趙普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言確是不虛。正因為此,四書亦成為歷代儒家仕子學人必修之功課。成為朝堂之官學。士林之梯航。在四書之外,又有五經之說。曰:《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因《樂經》已經散失。從此歷代學人及士林諸子,皆以此為研究怙恃,宦途捷徑。若兩宋理學,明季心學以及清代樸學,民國國學等,無不出於此處。 道家与老子 道家學問,雖然淵源遠洽,然尋文可見而意義最深者,當推《道德經》一書為代表作。道家《四子真經》,亦猶儒家之《四書》。其中《道德經》與《論語》二者,可以相并而論。因為《道經》為老子之作,《論語》為孔子之述。所以其實質意義,頗為相近。《道德經》之作者老子,在道家為道祖,在道教亦尊為太上老君,其地位至高無上。所以《道德經》一書,在道家是主要之作,學者以老莊並稱,是為道家之正宗,猶如儒家之孔孟。漢天師創立道教,又注解《老子想爾注》一書,將《老子》作為主修經典。後來唐玄宗崇道,又將《老子》一書列為道教之《四子真經》,曰:《道德真經》。從此《老子》一書,地位倍增。不但為道家與道教之主經,亦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經典。後世學者之研究與注解《老子》一書者,不可計數。時至今日,《老子》一書,已興行于世,成為全世界第二大流行之經典,風行海域。足見道家思想影響之深,內涵之大。以至於個人修身養性,修道體德之外,換可以用於齊家治國,管理企業與社會行業各個方面。所以道家思想之深之遠,無往而不適,隨處皆可以通于道。因為百家亦為道家之分出,所以道家思想之用于百家者,亦能相容並行而不悖。正如道經所言,大道無處不在。《素書》亦曰: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即是道家之思想實質意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