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的解释是非常多的。有的解释是“大”;有的解释是“瞳孔”;有的解释是“极小的孔”,我认为还是王弼的解释最正确,应该是“空”的意思,因为无论是极大还是极小的尽头都是空。至于“瞳孔”的解释,就是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他的目光就显得越深邃、睿智、慈善。”这种解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人的目光再深邃,也无法完全洞察大道的踪迹,因为人对于道的体悟,即使非常的深刻,也只能是道以“德”在人身之体现,属于“人之德”,而“人之德”永远只是人近于道的高级修养。德发展的终极便是“上德无为”,就是“空”,所以“孔”就是“空”的意思。
    “容”按表面的意思就是形态,其实是“容于万物”之意。由于“上德无为”,内心便是虚空的状态,于是身心及一切万物皆空,也就与万物相容,“合光同尘”。如果不能体悟到虚空的境界,就不能与万物和谐相容,必会有所分别和执着,但是这“空”和“容”并不是道的境界,仍然是“上德”在人身之体现。
    “唯”就是心中唯一的意思。“人心皆散乱,一念便纯真。”一心和专一是最重要的,世人大多时是“三心二意”,这就是人道的堕落根源,散乱的内心就会扰乱元神的清静,就不能与道相通。如果能够一念纯真,返观为“道生一”的虚无境界,就可与道相感,“道自来居”。
    “从”就是跟随从属的意思。即使已经达到“上德无为”的虚空境界,也要以清静纯真的一心,跟随从属于大道。大道是永恒的宗主,他的伟大是一切众生穷尽所有也不能窥见的。所有只有以一念清静无为之心,永远地跟随他,从属于他,“动静知宗主”,才有可能“长生久视”于大道境界中。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真正含义就是:虚空广大的德行,可以包容一切事物,而且一心纯真,永远跟随从属于大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之自然化育功能就像“众父”,然而至高之德之所以尊贵,就是因为以自然无为之心,皈命于自然无为之大道。
    下面几句是太上道祖用最接近我们思维方式的语言,为我们诠释和描述的道。然而太上道祖在《道德经》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用语言文字无法描述的,所以这几句话只能作为一种抽象的指引,让我们的自我完善之路有更明晰的目标,和更坚定的信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大道化生出天地万物,道的精神也时刻体现在万物之中,然而这种精神若隐若现,似存若无,即不压抑,也不兴奋,是最难以体悟到的。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王弼的解释为:“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道之精神体现并不是完全空虚无形,而是会在空虚无形的寂静状态中,可以真真实实地体悟到他的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王弼的解释为:“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似存若无极其深远的道之精神,是非常真实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之源,“信”是有信仰的含义,万物本性与道之精神本来相通,本性中也自然存在对于道的信仰,所以自性中具有真实的道之精神。这种自性之精神的真实体现,就是“上德无为”,“惟道是从”。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王弼的解释为:“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无名,天地之始。”真实的道之精神,却是无名的,所以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源,并与天地万物一同存在,所以他的“无名之名”可以永恒存在,并且可以阅尽大千世界内一切事物的起始。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太上道祖是如何观察到万物起始的呢?正是凭借大道真实之精神。太上道祖所居之三清天是天地之始,万化之本,是与道合一的境界。太上道祖正是大道精神的最真实体现,所以他才能观察到万物的起始,并且为我们尽量真实地诠释。
    这段经文第一句,说明了“上德无为”和“依道奉行”的重要性,道以德在天地间体现,天地万物的“至德”就是“无为皈依道”。后面五句是说:道之精神真实的体现在天地万物中,天地万物也自然具有道之信仰。最后两句是说:大道无名,其真实永恒的存在阅尽了世间万物的起始,并与万物一起直到永远,说明了大道之伟大。
    《道德经》中大多的章节,都是要我们学习大道之精神,只有极少章节涉及对于道的信仰,因为道自然无为,所以信仰也是无为而隐微的。信仰永远是最根本最广大的,学习只是信仰的一部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大道最真实的信仰只体现在两个字:“无为”。然而无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依道奉行”,依道奉行的本质就是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一切问题,所以一切有为与无为都归于太上无极大道。太上道祖为我们宣说的这段经文,正是以至高无为之上德,唤起我们心中对于真实永恒大道的信仰与感恩,并且“惟道是从”。
    (非常道 提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