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寺庙宫观 >

福建建瓯东岳庙

    建瓯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位于福建建瓯市东门一华里白鹤山南麓,坐北朝南,占地四十余亩。东岳庙不仅是目前福建省也是华东六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而言,堪称全省仅见。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瓯东岳庙—历史沿革  东岳庙始建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明《建宁府志》卷三《山川》白鹤山条下记载:“在府城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有鹤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东岳庙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涌泉”,围以铁栏(现用木栏)是宋熙宁三年(公元 1070年)所凿。东岳庙历史上多有重扩建和修缮。据《八闽通志》记载:“真如寺,在光禄坊白鹤山之麓,元为天堂庵,洪武十二年(1379)大建殿宇,廿四年(1391)改今额。”据民国《建瓯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里人黄旋、王正华、陶启元募建。”据《建瓯文史资料》十七辑记载: “民国初年,东门岳帝出巡,有一大洲船家姑娘往观,回家得妇症身亡,神棍说她是被岳帝娶去,须在东岳增建后宫,塑立‘淑明皇后’,几年后又漆塑大太子,二太子。” 
    
    东岳庙是一组依山面溪的明清式建筑。第一殿是“金刚殿”。上二十级石阶,便是“前殿”。前殿又称“排殿”,两边各隔成五个开间,供奉十殿阎王。殿门额上横书“岱宗隆祀”四字,其上又有木匾,书“东皇庙”三字,殿高10米。排殿往里还有一座长16米高10米的木结构戏台,是明代遗留建筑。戏台前有一大空坪,沿空坪再上三级石阶,便是正殿“圣帝殿”。“圣帝殿”是东岳庙主体建筑。殿宇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十一檩抬梁式屋架,面阔五间,总宽28.5 米,进深六间,总长22.2米。柱头为清式人字斗拱,转角铺作施之抄龙头单下昂,并伴有装饰性(石承重)象鼻。藻井为明袱,砌上露明造,四面托以清式如意斗拱,内檐补间铺作(平身斜)为之朵,下施雕工精细之驼峰,造型有鹿、羊等。内檐柱础两侧对称,其中金柱、中柱础为复盆式过渡到鼓镜式造型,是较为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仿古建筑,均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参考价值。主殿之后是 “娘娘殿”, 宽16米高10米,分九开间,建筑与前殿相似。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为东岳庙会。有关史籍记载,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帝生日,二十七日的庙会是为庆贺东岳帝诞辰而办,已有数百年历史。庙会中最重要的活动是东岳大帝出巡。巡街开始时,先放三响朝天铳,然后是长号开道,锣鼓喧天。队伍中有花担、春台、彩船、木刻佛像;跟着的是 “吊炉队”和“马大枷队”——即向岳帝爷许愿的人组成还愿队伍;再是岳帝爷驾前驾后两队四枝长幡,接着是“高”、“矮”、“老大”、  “三爷”,他们边走边向路边小孩扔光饼、硬币;最后是大太子、二太子和后宫娘娘。当岳帝爷经过时,每家门口都燃烛点香,迎神叩拜,并将文疏焚化,算是“岳帝收疏”了。不过,东岳庙的最大文化特色是庙会集商业、游乐活动于一体。解放前,庙会期间活动,一是由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主持,选定地方绅士具体负责;二是政府允许,各县公认,可以向闽北各县题疏筹款;三是会期活动明显带有大规模的城乡物质交流性质。四是庙会期间,殿前空坪上少不了舞狮、伞技、挑幡和民间剧表演。民国后由东门、察院前、高门头、横街及其附近住户组成福禄寿喜财五班福首轮流值年,正月入庙议事,维修殿宇,题疏筹款,安排活动。 
    建瓯东岳庙—未来展望东岳庙作为华东六省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保存最完好、文化底蕴最深的庙宇之一,历朝历代倍受关注。历史上曾多次重建维修,最后一次大规模重建,据史料记载是清朝的康熙年间,距今也有300多年。300多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大多建筑物破损严重,1992年,在宗教、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对建筑物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使庙宇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2002年以来,庙宇每年均筹资20多万元对庙宇进行局部维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使庙宇建筑得以保存、环境得以改善、文化得以传承光大。1996年9月该庙宇经省政府批准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长年风雨剥蚀。目前,庙宇大部份建筑物风化严重。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其完美建筑形象,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当地人民政府的义务,更是善男信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迫切希望各方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以保存其完美风采。
    (原文转自董崇真道长的博客 ,道教之音编辑进行过更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