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寺庙宫观 >

江西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

   麻姑山仙都观也称麻姑庙,1992年重建,整个园林建筑占地万余平方米,是一座典雅、古朴的仿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元君殿、偏殿、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亭以及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名家手迹的200米长的书法碑廊。
        麻姑山位于江西南城县西,离城约十余华里。这里山势秀丽,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千古流芳的“鲁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仙境依然,故《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在九州四海,唯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
    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麻姑山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
    从进山石坊走过,就可以找到鲁公碑亭,这是座石柱飞檐四角亭,亭边宽7米,中央置放着颜真卿撰书的《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大字碑,高2.7米,宽3.9米,碑亭正面有现代书法家崔学路先生题写的匾额“鲁公碑亭”,青色花岗岩石柱上用颜体刻有对联。
    麻姑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相传唐代邓紫阳真人在麻姑山习道修练,道士相争来此讲学,名流贵赫往来不绝,成为东南一带道教中心。秦时,大学者华子岗遨游万里来到麻沅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南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看到了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赞美麻姑山的诗篇。悬崖上的碑额、摩崖造像和雕刻工艺,达到了非常精妙的地步。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登临麻姑山,称赞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游历麻姑山时,亲自撰文并书《麻姑仙坛记》,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书;北宋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山“十贤堂”讲学时,前来听讲的各地学生达百十人,无怪乎明朝广西付使王华在《集麻姑序》中这样写道“吾盱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称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晋唐宋以来逮我朝诸名公闻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麻姑以烟云横飞,峰峦翠峭为秀,以洞石秘奥,“玉练双飞”为奇。从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瀑布垂于亭左,翘首望去,只见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飘洒溅人,似烟雾喷粒飞腾,站立岩前,飞瀑袭来股股寒气,就是炎夏盛暑,浑身倾觉凉爽。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廉幔帐,显得苍劲有力。难怪古人赋诗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
    沿涧而上数百级,就是建筑雅致,别具一格的“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游人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松屹立,俯视桥下,有一“水廉洞”,洞门隐在水廉之中,象一钩半月倒挂在石壁之上,洞内明亮宽敞,能容百余人。水廉洞下是龙湫,旁边有一块礼斗石,相传深潭里有龙,经常盘踞在这块石上,以朝天上斗牛。环视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或竖或斜、或蹲或卧,千形百态,不胜观赏。
    “龙门桥”左侧,就是著名的“神功泉”,泉水从岩底石隙中渗出入石盂,刚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澈冷凉,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饮泉特赠书“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犹存。
    顺势而下,就到了游览中心——麻姑山仙都观宇。这里峦峰环抱,观宇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的庙,庙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赋色,各具形态,协调统一,一派金碧辉煌。
    站立仙都观宇门前遥望群山,五峰隆起,烟霞袅袅,形如老人,人们称之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为主峰,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为麻姑山奇观之一。
    “麻姑山昔称名山,山中风景非人间”。古传麻姑山有三十六峰,十三佳泉,九十九座庙宇,五大潭洞,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真是一幅永远看不够的山水画,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抒情诗。
    《麻姑山》
    刘禹锡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