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华文明为文化自信增底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47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标题:中华文明为文化自信增底气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积淀的中国智慧。 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具有永恒魅力。 中国的文化基因是“贵和”,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观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以和为贵”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价值观。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一融入中国人民血脉之中的和平思想,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是一致的,也是与世界上几大文明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追求。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文明对话互补互鉴,共同推动世界享有永久的和平发展。 践行以义为先、弘义融利、义利合一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中国在处理自身所面临的种种国际问题时,既注重利,更注重义,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绝不见利忘义。中国在处理同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时,既把握是非原则,又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践行以义为先、弘义融利、义利兼顾的价值观,更多考虑对方利益,重情谊,注意多予少取,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追求的是世界大义与世界大利的和谐统一。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辩”思想精华的继承,也是对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坚持和弘扬。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崇尚道德、秉持道义、主张公道、伸张正义,义在利先、利在义后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有机融合。 中国古老智慧不仅“求同存异”,也讲究“聚同化异”。面对世界上诸多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或人类面临的共同难点问题,中国日益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以中国智慧来处理“同”“异”与“和”之间的复杂关系。找准事物之间的同,以“容”的胸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化解异(分歧或矛盾),从而使双方实现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的“和而不同”意指多样性的统一,其核心在于“和”,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包含和平、包容、开明、开放等多重内容。求同存异一直是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立场和主张。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新表达。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求同存异,而且要求同化异。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时,要“融利弘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面对同和异、利和义的关系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处理国际关系贡献出了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中国与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联系起来,尽量减少或化解制约和阻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各种问题和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演讲中阐述“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新时代国际秩序构建的全新视角,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理念,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新表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紧密连接,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重要旗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作者为张小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楼宇烈:当务之急是改变社会风气
- 下一篇:吴宇森:电影不能急功近利 观众依然需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