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葛剑雄:传承传统文化关键是使之变成社会实践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4日讯(记者 成琪)从先前的“国学热”到现在的“传统文化”热,中国5000多年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日前举行的2017“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上,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传统文化不是学来的,关键是要有选择地继承,关键是能够把它变成社会的实践,变成年轻一代所能够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葛剑雄首先为传统文化“正名”,他认为,把所有过去的文化都看成传统文化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并非所有过去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应该是在中国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葛剑雄认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正确理解“传承”二字。“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过去的文化,承是继承、发扬、延续、转换和创新。”
    葛剑雄进一步解释说,从传的角度看,我们不必判断它究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甚至不用考虑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他能够保存到今天,是因为依靠一种不自觉的因素,我们要无条件、无差别的传下去。”例如一些精美的古代的建筑往往是保存在穷乡僻壤,也没有人注意到它,所以也没有人把它拆来卖钱,也没有人去改造它,到了今天我们对所有应该保存的都应该尽力把它保存下来。如果是人的话,我们就把他掌握的文化和技艺传给后人。“应该尽最大可能变不自觉、无意识为自觉、有意识。”
    对于“承”,我们要选择性的继承。“穿个汉服,磕头跪拜,嘴里讲点文言文,这些简单的模仿古代并不是继承传统,对于古代的价值观或者思想、理念,我们应根据现代的要求来重新解释,要考虑怎样使他在今天、未来发挥积极的作用。”
    葛剑雄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性的、文化的、世俗的国家,当我们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时,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认识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是否已成为社会实践。“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孝道本质究竟是什么?”葛剑雄以孝道为例,谈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认为是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这样的观念,保证了我们民族、国家能够生生不息,中国的人口从公元初大概6千万左右发展到鸦片战争前4.3亿—4.5亿,其中这种孝道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葛剑雄指出,今天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面临着一个人口难以继续增长,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承担起这样一种生育的责任,“如果我们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今天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一个人本身必须承担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也许可以通过文化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多少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着的这样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些我们今天认为是精华的理念,从书本上、从研讨会上,扩展到社会上,我想这种文化的价值就能是永恒的。”葛剑雄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