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专家:期待青春偶像回到年轻演员的轨道

以校园青春剧 《十七岁不哭》 进入影视圈的郝蕾,并没有在成为偶像明星的道路上流连,而是出演了 《我的兄弟叫顺溜》 《浮城谜事》 《亲爱的》 《黄金时代》 等一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探索的影视作品。她有一个圈内外出了名的目标:被记入表演的教科书。
    从 《仙剑奇侠传》 中的李逍遥到 《琅琊榜》 中的梅长苏,从花一样的美少年到被广泛认可的演技派,胡歌用了10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真正成为男人? 一个演员要经受多少磨练才能真正成为演员? 胡歌的10年,就是答案。本版用图均为本报资料 
    近段时间以来,因主旋律影片中使用青春偶像演员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反对者声称由他们来饰演革命英烈是影片宣传的噱头,是将重大历史事件娱乐化;而影片的主创方则认为,使用年轻演员是因为“青春是无法演的”。在此,笔者无意对这一场争论进行始末追踪,只是想藉此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青春偶像演员,指的是荧屏和银幕上那些年纪轻、颜值高、粉丝多的演艺明星们。随着泛娱乐时代的到来,年轻的偶像面孔日益增加,一些负面新闻也不断出现,导致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以否定或怀疑的态度审视这一群体,甚至给他们贴上了“小鲜肉”这种明显带有贬义的标签,虽各有上万级的粉丝团和后援会的追捧和支持,但对其的批评和质疑仍不绝于耳。
    某种意义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青春偶像,每个时代的青春偶像在其成长之初的历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甚至是指责。比如20世纪80年代,影视刚刚开始在社会普及之时,唐国强就被冠之以“奶油小生”的称谓。而之所以会是这样,想来总是新的事物与传统的观念不相统一,与固有的认识相抵触,过来人免不了总是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年轻人。
    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何偶像明星作为一个现象会在当下如此凸显出来,成为一个全民讨论的话题?
    要解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多个角度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潜流涌动。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娱乐全面到来的时代。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必然会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更高的需求,于是,电子媒介、商业、广告、视频等多种文化要素,从不同的角度为人们构织了一个个供消费的娱乐景观。无论是体育竞技、突发事件,还是上传至网络的生活视频,无不是借助电子媒介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传播,当然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青春偶像。青春偶像不仅出现在各种娱乐节目中,是各类娱乐节目的主角,而且还不时通过展示生活场景达到吸粉的目的。偶像团体TFBOYS组合在美拍做的直播,获得3.67亿点赞,收到的打赏将近30万元,让传统产业叹为观止。可以说,随着娱乐化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渗透,日常生活的娱乐化、娱乐生活的日常化正成为当下的常态。这并不是说媒介为我们展示了娱乐性的内容,而是说媒介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
    正是在媒介娱乐化这一大的背景下,日常的生产生活最终落入娱乐化的彀中,“造星”成为资本谋取商业利益的方式。当下火热的各种偶像组合都是“造星工厂”的产物。张艺兴、吴亦凡是韩国SM公司旗下练习生,TFBOYS则是北京时代峰峻强力打造的少年组合。当“造星”成为一种潮流之时,高颜值的年轻艺人就成为资本的关切之物,成为可供消费的美丽景观。于是,人们对高颜值偶像身体的消费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他们所承载的快感、欲望、差异与游戏等资本的力量在各种要素中格外凸显出来。
    资本总是围绕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生产,如果说,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是80后的青春已经成为一种回忆的宣言,那么,同年上映的 《小时代1.0》 则意味着90后已风华正茂,开始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时下一些火爆的影视剧,如《楚乔传》《醉玲珑》《择天记》等无不主打偶像牌,90后是最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这就意味着,文化消费群体的代际更替,促使影视制作大咖们不得不揣摩90后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而90后正是青春偶像的最大粉丝群。
    偶像培养了规模庞大的粉丝群体,单个偶像粉丝群体用千万计丝毫不夸张。如李易峰的粉丝达3773.3万,赵丽颖的为5295.9万,其所产生的明星效应及其偶像消费可以说不容小觑。公众对偶像的消费其实质是对偶像所代表的风尚和潮流的趋从,它源于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形态最终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赵丽颖、吴亦凡等代言的商品,均是资本利用偶像消费的策略对消费者进行强力轰炸。而这种策略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粉丝对偶像具有一种内心无法抑制的激情与情感上的强烈认同,从而使得粉丝成为商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青春偶像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遵循的也是同样的逻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从事表演艺术的人来说,美貌不是原罪。而从一种较为褒义的层面来说,青春偶像明星的出现是时事造出的“英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出现的。
    然而必须指出,提升他们作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才是真正发挥其自我正能量的可行性路径。一方面,影视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鲜力量,各个时代的青春偶像均是这一新生力量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对他们参演的影视剧要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毕竟,从偶像向中生代、艺术家的身份转变,需要时间的历练和市场的磨炼。影视行业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无数的老戏骨均是在不断扮演的角色中、一场场的表演中实现自我提升的。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由着他们在面对老艺术家的怒怼时,以“我是明星我怕谁”的姿态继续耍大牌、拿高薪,继续拼颜值轻演技。资本驱动的“小鲜肉”现象有泡沫和浮华,当经历时间的历练和市场的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偶像自己和他们的经纪团队、影视作品的导演和制作方以及观众,都应负起责任。王林生
    (作者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