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学者看“巴铁”事件:暴露国民科学素养等问题

驶不进未来的“巴铁”
    2017年7月来临前,“巴铁一号”被转移到一块无人的空地上。车身布满灰尘和水渍,曾经的“明星”不再光鲜。
    “转移”之前,它待在离秦皇岛北戴河火车站出口不远的富民路上,是游客抵达这里后能最快到达的“景点”。
    人们拿出手机,手比“剪刀”,和“巴铁一号”合影。“第一眼还以为看见未来了。”一位游客指着“巴铁一号”,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它拥有蓝色的烤漆车身和流线型的车头,上半身悬空,下半身由两侧的白色钢壳支撑,像一只挥舞双鳍的鳐鱼。外行人也一眼就能明白设计者意图——上面搭载乘客,下方容车辆穿行。
    游客的喧闹声压不过拆除巴铁的噪音。
    电锯摩擦着减速带,现场蓝烟弥散,原来凹陷的轨道几乎被破坏殆尽。工人不停地向轨道里铺沥青,压路机紧跟其后。
    “赶快拍,过几天这个景点就没了,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树个牌子,写上‘巴铁遗址’。”距离拆除作业点不远处,路边家电维修店里的大爷调侃道 。
    这位老人依旧记得2016年8月2日“巴铁一号”启动路面“测试”的那天——阴天,湛蓝色的“巴铁一号”戴着红花,像个“新郎官儿”,用1分多钟时间走完了200多米的路程。“轰隆隆的,几百米外都能听得见,中途不知道怎么的还停了一下。”
    在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50大发明”之后的7年里,巴铁“风驰电掣”,却离人们“想象中的未来”越来越远。
    “这并不是什么颠覆性发明”
    在启动路面“测试”前,巴铁的种种信息早就为杨涛所知。
    杨涛是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职业素养驱使他记下了巴铁宣传视频里的相关参数。研究完后,他的第一反应是“这简直就是在骗人”。
    新闻中反复提起的“美国《时代》杂志”、“中国原创重大发明”等要点,让杨涛有些气愤:“这不是丢中国人的脸吗?”
    妻子怕他得罪人,但杨涛还是决定写篇文章,批评巴铁的设计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起码要求。
    他的质疑首先针对巴铁的“块头儿”。根据巴铁宣传视频提供的数据,巴铁的总高度是4.5米,下层小汽车通行高度为2.1米 。
    在杨涛看来,巴铁本身超高了,而2.1米的下方净空高度会对司机的心理和视野带来极大的影响。
    “这个高度只满足时速5公里以下的车库高度要求。在50~60公里的巴铁设计时速下,没有哪个小轿车司机敢开车穿过去。”
    这位交通工程专家指出,根据国内外设计规范,非机动车道路的净空高度都要达到3.5米以上,何况机动车。“对5座及以上的机动车来说就更不靠谱了。”
    对坐在上方的乘客来说,巴铁也难说得上安全。
    杨涛做过一道计算题:巴铁用于承载乘客的空间面积约为350平方米。每个人的使用面积在0.5平方米左右,巴铁最多可承载600~700人,很难满足其“容纳1200~1400名乘客”的初衷。
    他“退一步”说, 就算只有600人,车体也接近40吨。“在悬空3米的情况下, 仅靠两侧很薄的车体钢壳支撑,在时速30公里以上车速行驶中的动载冲击下,几乎无法保证车辆结构的安全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教授张建武觉得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因为“技术并不深奥”。
    7年前,张建武带着团队,为巴铁的前身“立体快巴”项目做了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
    此后,这份报告经常出现在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赢凯来”)“借贷咨询与服务”项目的宣传中。该公司与巴铁所属的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皆由一人控股。
    张建武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自己从来不认为巴铁是什么颠覆性的交通工具,“它算是一种轨道交通,采用电力驱动,概念和动车差不多。”
    2016年8月,张建武在网上看了“巴铁启动路面测试”的照片,感觉有些失望。
    在他看来,那根本就不是“测试”,只能算“演示”。“一个模型,把概念具象化罢了,感觉像用手推着跑。”
    张建武所说的“测试”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巴铁已经做好正式应用的准备,专业的指标都达到实际要求。
    从“演示”到“测试”, 技术上仍旧要“走一段路”。
    张建武开出的一剂“药”是“车身改成铝合金”,用来解决车体结构和轻量化的问题。因为巴铁很重,如果把重量压在16个轮子上,“轮压很大”“功率能耗很大”“噪声很大”。
    另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出现在巴铁的驱动装置上。
    张建武说,巴铁要实现转弯,不能使用高铁下方的转向架,“因为它太宽了”。
    他的方案是采用“分布式轮毂电机驱动”。在这个设计中,“巴铁”要用16个轮子来承压,每个轮子都是一个独立驱动的单元,内置电机,并且能够调节转数。“16个轮子同步的话,就可以走了。”
    不过,即使在巴铁受到广泛质疑的今天,张建武依然不否认巴铁是一个“治理交通拥堵”的好创意。只是在由创意迈向产品的过程中,没有拿到市场的“通行证”。
    “天下哪有那么多成功的发明,我们尊重发明,鼓励人去想那些可能性,哪怕10个发明只有一个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说。
    “为巴铁造一座城”
    看到巴铁“试验成功”的新闻时,交通工程硕士赵昊头皮发麻。
    “难道巴铁真的能够‘开’到现实中来吗?”他反复问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在敲打着他的脑袋,告诉他:“不可能的,巴铁不可能普及。”
    2016年4月,他在知识分享网站上被邀请回答:“巴铁到底是什么?城市立体快车能实现吗?”他回复:“巴铁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大了,太大了,超高超限了啊!太危险了。”
    他甚至调侃了一句:“以后要是这东西真的普及了,我就去造星河战舰。”
    有人在他的回答下面直接反驳:“很多真正的新事物从出现到人们接受和应用,其本身在逐步影响现实。”“第一辆地铁要是在当今发明的话,按你的逻辑要说‘怎么可以破坏城市道路去挖坑?’”
    赵昊直接回敬:“交通哪里来彻底创新一说。说到底,是几百年来的实践积累,学习国外技术,并因地制宜地改造自己。”
    没过多久,现实似乎打了赵昊的“脸”。“巴铁一号”在秦皇岛启动路面测试的那天,很多人在他的回答下面留言:“啪啪啪(互联网用语,表示掌掴面部的声音)”“坐等楼主的星河战舰”“对创新能不能包容点”。
    赵昊清晰记得,那天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把头条给了巴铁,还配了一张特别醒目的“巴铁一号”图片。
    自称“学霸”的赵昊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他觉得自己就像站在台上,戴着高帽,被台下的人指着鼻子骂。
    夜里,他辗转反侧,不得入眠。半夜拨通了导师的电话,讲述自己的经历。
    导师狠狠地批评他:“你信的是什么?你该信的是科学,是知识,是你手里的书,是你实践中看到的案例,是你自己!”
    从发明创造的角度看,杨涛承认,巴铁“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他同样认为,质疑和怀疑很重要。因为“真正科学合理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经得起质疑甚至怀疑的。”
    他在文章中写道:“巴铁的发明与研制,目前仅停留在车辆构造的概念设计与车体的制造方面,对于它运行使用所需要的交通系统规划和道路交通设计、控制与管理及其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考虑十分欠缺。”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巴铁要开到城市里,只能为它量身打造一座新城。
    杨涛曾听说过某巴铁“发烧友”对这座“巴铁之城”的构想:
    巨型的巴铁行驶在巨型路面上,串联着客流走廊、城市中心、副中心、片区中心。
    为了下层净空高度满足大小客车安全通行,这时的巴铁车辆整体高度已经达到7米,宽度达8米。
    在这个新区里,所有的道路、桥梁、红绿灯、标识牌等都已经按照巴铁的参数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道路安全净空高度、车道宽度、桥梁承载能力及相应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由于巴铁高达7米,所有的巴铁车站都是高架立体车站,装配上下移动扶梯和无障碍电梯。车站具有售检票系统和功能,配有电子公交站牌。有的地方开放了二层商业区,直接衔接巴铁车站。
    巴铁途经道路不会进行任何绿化,因为一些植物有可能会横向生长,形成安全隐患。
    杨涛觉得,这种构想本身就不够严谨。更何况,如果要实现这些构想,至少需要解决巴铁车辆设计与制造的所有关键技术问题,还需要多专业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为巴铁量身打造。“目前距离可行和成功还非常非常遥远。”
    “大约有1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铁都没有“驶出”人们的想象。
    这个概念最早为人所知,是在2010年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当时它的名字还是“立体快巴”。
    在媒体的报道中,立体快巴被高高捧起,被介绍为速度快、零排放、成本低、载人多,每辆可载客1200~1400人,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仅半年后,立体快巴“开出国门”。美国《时代》杂志把它列入世界2010年50大发明。同年入选的还有如今在资本市场大热的“充电桩”和“无人车”。
    《时代》杂志的网站写道:“比地铁便宜、依靠部分太阳能的庞然大物将跨越两条车道,在高速公路上方7英尺高处载着1200人,汽车从下方穿行。 巴士上的乘客应该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很快,立体快巴“驶出”人们的视线。直到6年之后,它以“巴铁”的身份回归。
    2016年5月,巴铁出现在第19届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名字的由来是“巴士和地铁的结合体”。而巴铁所属的企业也变更成了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当月,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一次采访中,为巴铁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巨大蓝图。
    根据当时的文字直播实录,小学学历的“巴铁”发明人宋有洲透露了创意的由来。
    宋有洲表示,在深圳时,曾思考如何利用汽车以上的空间缓解堵车问题,他路过深圳大道,正好赶上修地铁。
    他说自己看见一个“龙门吊”正在运行,就琢磨“能不能用低空空间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呢?立交桥下面的空间可以利用吗?”
    当时,宋有洲对自己的创意前景十分乐观:“找专业公司进行了测算,国内市场大约有1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国外至少得有5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需求。”
    巴铁科技公司的董事长白丹青看得“更长远”。他认为,巴铁还能拉动就业。以某个地级市的建设计划为例,“一个地级市市区内就是100公里,就是投资100亿元。”
    白丹青还透露,2016年7月底,第一辆巴铁的第一节模型验证车将在秦皇岛上路。“第一阶段先做1公里实验段,然后再做20公里,再做120公里。”
    然而,第一阶段的实验路段此后被证实只有300米长。
    2016年8月2日,巴铁总算“开”到了现实中。
    “巴铁一号”试验车在秦皇岛北戴河火车站外启动路面“测试”。当天下午6点多,微博认证信息为“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巴铁之父——白志明”发了一条微博:“跑起来了,美丽的大家伙。”
    实际上,“白志明”正是白丹青面向媒体和投资人用的更多的一个名字。
    路面“测试”后的第3天,媒体陆续曝出华赢凯来借巴铁之名进行融资的消息,而巴铁的技术和可行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当天,巴铁科技的官微发布了一篇名为《巴铁团队多次研讨,设计突破重重难关》的文章。
    文中特别说明,巴铁的联合开发团队融合了多所大学的“多专业多位教授”,并配上了“巴铁工业化量产车第8次设计评审会”的现场照片。
    “巴铁一号”测试后的第26天,白丹青发布了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条微博,内容是“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直觉行事”,配图是史蒂夫·乔布斯的照片。
    根据公开信息,白丹青正是巴铁科技公司和北京华赢凯来的实际拥有者。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华赢凯来通过提供出借咨询服务,向众多的投资者提供了各类投资项目 。
    据投资者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供的一些单据与合同,华赢凯来与投资者签订“借贷咨询与服务协议”,在协议中约定投资者的收益,华赢凯来筛选借款人,并提供给投资者,同时得到投资者一定数量的出借金。
    一些盖有华赢凯来合同专用章的“债权转让列表”显示,投资者被转让的债权,实际是白丹青本人此前所拥有的其他公司债权。
    而“借贷咨询与服务协议”担保方是由白丹青担任董事长的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一名华赢凯来前员工向记者出示了几份基建项目的相关协议,其中甲方为一些地方政府,乙方为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从9600万元到50亿元不等。有的协议中注明:“本项目由乙方自主融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尝试联系白丹青和宋有洲。截至发稿前,二人电话均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记者走访了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北戴河区与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巴铁“试验场地”的租用合同已经到期,试验路段将恢复正常道路交通使用。除此之外,双方暂时没有其他合作。
    “闹剧该收场了”
    为了看巴铁一眼,投资者王正宇从北京赶到了秦皇岛,想去看看自己投资了15万元的项目。
    “算是考察吧,以后投资成功也算有吹牛的资本。”这位淘宝店主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就投资而言,王正宇运气不算好。他遭遇过股市暴跌,亏了3万多元。
    他又撞上了巴铁。
    2016年5月,他走在北京大街上,一群穿着白色T恤的人拉住他,向他介绍华赢凯来的投资项目:年收益12%。并重点提到了华赢凯来和巴铁之间的联系。
    王正宇犹豫了几天,买了15万元的债权。最后他只拿到了一个月的1500元利息。
    几个月后,王正宇要求华赢凯来兑付本金。而对方的回答是,这段时间正投资巴铁,周转过来就补发。
    近一年时间里,王正宇几乎每周都要去一趟华赢凯来的办公楼,每一次都扫兴而归。对方提出的小汽车、白酒、股份等兑付建议也被他一一拒绝,总觉得里头“有诈”。
    像王正宇这样,因为没有获得合同所规定的利息而要求兑付本金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中有的是年过70的老人,只因为一瓶赠品酱油,跑去“听投资课”,结果投了100多万元。有的因为恋人是华赢凯来的员工,于是托付自己多年积蓄,人财两空,患上抑郁症。有的人急需用钱,听到“利率高,可以随时拿回来”,就投了8万元。有人每天习惯性地上“巴铁”、“华赢凯来”网站,观察它们的动态才睡得着。
    王莉曾是华赢凯来北京某区下属分公司的业务员。过去,她相信公司是一辆准点的列车——“很少拖延利息到账的时间”。
    她不仅把自己的15万元积蓄投给了华赢凯来,而且还吸引亲朋好友来投资,“希望大家能够一起赚点”。她拉到的最大一笔投资是婆婆55万元养老钱。
    2016年初,王莉刚入职时,拉业务不费劲,每笔业务能获得1%的提成。
    她所属华赢凯来北京某镇分公司,有近百名业务员。公司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白丹青和政府官员、演艺界人士、外国人的合影,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授予华赢凯来的各种“荣誉”。
    王莉有很多报纸。这些报纸的共同特点是上面都有华赢凯来的广告或者报道。她在路上拉投资的时候,就给路人散发这些报纸。那时,投资者常常主动找上门。
    “感觉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说华赢凯来的好。公交车的车身,地铁的广告牌全是华赢凯来的广告。”王莉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见这阵势,投资者会产生很强的信任感。
    当“巴铁一号”即将问世时, 王莉又借钱买了巴铁1万元股权。
    她说,当时看到新闻里“巴铁”这么火,作为华赢凯来的员工也感到骄傲,心想“巴铁以后肯定有前景”。
    可还没等拿到股权分红,巴铁却先“开不动”了。
    在“巴铁一号”进行路面测试后不久,有媒体曝出,华赢凯来借巴铁之名,在民间进行大量融资。
    华赢凯来出现了兑付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拿不到本金而找到王莉。王莉每天疲于应付客户,最终只好选择辞职。
    事情远没有结束。因为投资失败,王莉家的气氛也变得异常沉重。她和丈夫不太说话。“觉得自己把亲戚全害了,压抑得要得病了,有家都不敢回。”
    2017年5月,华赢凯来答应先兑付1%的本金,以及进行实物兑付。
    “当家人拿到几百块钱本金的时候,感觉我已经能和他们说笑了。”说到这里,王莉和记者交流的情绪也稍微缓和一点。
    7月2日,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官方微博“平安东城”发布消息称:针对投资人举报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情况,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已经依法立案侦查,展开了调查取证工作。警方已经将白某某等32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远在南京的杨涛也看到了这条消息,他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来了简短的一句话:闹剧要收场了。
    “巴铁”事件暴露的是国民科学素养与创新环境营造的问题
    类似的“重大发明”,杨涛并不是第一次见到。
    十几年前,杨涛曾受到一位民间发明者邀请,去深圳开一个“高端研讨会”。
    杨涛并不认识这位发明者,但曾收到过他的几本专著。他认为书中有很多不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地方,更谈不上交通工程的系统理论。
    “当时我并不想参加,但我了解到,业内多位资深专家均接到邀请。”
    杨涛与几位专家达成共识:“要么大家都不去,要么大家一起去澄清事实和指出谬误。”
    据杨涛回忆,当时会场还准备了一份“中国新城市汽车主义宣言”。主持人开场就说,这项发明是堪称“诺奖”级的重大成果。
    在会上,杨涛抢先发言说,希望到会媒体,对这样一个未经验证、还存在重大缺陷的“成果”,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报道。他列举了他认为在这种模式中存在的错误和漏洞。
    这项发明至今没有在全国得到推广,那份“宣言”也就不了了之。
    在杨涛看来,所谓的“民间科技发明创造”,大体指的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
    他每年要接待几批这样的人士,有中学生,也有很多离退休老工程师。有的近在身边,有的远在新疆伊犁。有的数十年都专注于一项交通技术的发明创造。
    在杨涛的观点中,和“巴铁”类似的所谓“重大民间科创成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暴露的是国民科学素养与创新环境营造的问题。
    他能理解,对于饱尝交通拥堵之苦的人来说,“巴铁”这样的创意出现时,就像一个关于未来的美好承诺。但他坚持认为,科学发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出发点。
    “我看过的研究治理拥堵的‘民科’中,90%都和巴铁一样,在出发点上出了问题:只想着把最有利又有限的路面空间让与小汽车通行,而非从根本上抑制小汽车出行需求,也就很难缓解交通拥堵。”
    他甚至总结出这些所谓“重大民间科创成果”从兴起到陨落的过程:每一次“兴起”,都是发明者、政府、民众、专家和媒体共同作用的成果。每一次陨落,也都是多方觉醒后的共同揭露。
    在杨涛的记忆中,有的民间发明者失败了一次,不甘于半途而废,较劲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也由衷赞赏这些人的执着劲儿。
    “但泡泡就是泡泡,迟早会破。原先的炒作、热捧、自豪和期待,不过是南柯一梦,最终还要回到科学的原点。”他说。但他也不想太苛刻,“可以用宽容甚至赞赏的眼光来评价和鼓励。”
    他同时认为,专业人士应实事求是地、明白无误地向发明者及早指出发明创造中哪些是有创意、有价值的,而哪些是存在缺陷和问题的。“这才是对民间发明者的一种爱护和支持。”
    其实,在观看“巴铁路面测试”的那天,王正宇已经看到了失败的端倪。
    王正宇大学时学过机械专业,还做过两年机械相关工作,在谈到“巴铁一号”的车体时,他有些不屑:“那玩意儿就是几根方管焊接起来,铺上铁板做的。刹车都是早已淘汰的锅刹,随便一个大点的机械厂就能做。”
    他记得,当时巴铁行驶的速度还没自己走的速度快,甚至能听到车体“共振”产生的噪音。
    因为听说是“样车”,王正宇就没往心里去。他当时的关注点一直在“巴铁之父”白丹青身上。
    身为淘宝店主,他在店里上了一件“巴铁同款白总服装”。直到上个月,他才把这款衣服卖完,但退货率奇高,“店铺评分从4.8降到了4.6”。
    最近几天, 王正宇回了趟承德老家,34岁的他不敢把经历告诉父母。他打算找朋友借点钱,维持淘宝店铺的日常周转。
    如果借不到钱,王正宇打算和以前一样,背着大包,骑着电动车,去摆地摊。
    不过他并没有那么沮丧,因为想到过去看着那些“小钱”进账时的欣喜,终归觉得“心里踏实”。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昊、王正宇、王莉系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兰天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5日 12 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