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北大教授彭小瑜: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怒斥"成功学"

彭小瑜(北京大学教授)
    我不排斥现在的电视剧,有些我还很爱看,包括很受欢迎又激起讨论的《甄嬛传》以及一些谍战剧。我觉得很多电视剧的剧情和表演都有吸引力,尽管都有迎合市场的俗套,看起来心情不坏就挺好。不过在当下流行的这些文艺节目里面,编剧往往包装进去一些乖戾的流氓行为和流氓逻辑,而且又包装得很巧妙,容易被观众接受或者忽略,所以在这里挑破了说说也不是坏事。
    古代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帝王的多妻制度下,宫廷阴谋时常有女人的介入,也引发不少伤天害理的暴行。在最恶劣最古老的那些故事里面,有吕后与戚夫人的争闹和前者对后者的无情残害。在《史记》简要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鲜明的是非观念,他不是去渲染阴谋和残暴,更不是把肉麻当有趣。在他的笔下,戚夫人的小女人模样是很清楚的。他也写出了吕后年老色衰,在高祖刘邦面前的尴尬处境。刘邦好色的嘴脸被刻画得很生动:“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为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吕后后来不仅毒死戚夫人之子赵王,对戚本人的处置也不客气。司马迁的写法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太后切断她的手脚,用火烧毁她的耳朵,用药把她弄成哑巴,丢在厕所里面,称她为“人猪”。吕后还让自己的儿子去看这是什么,结果孝惠帝大哭,骂自己的母亲不是人。
    古代宫廷的“厚黑学”不需要做什么文献检索,在史书里面满篇都是。人们只要看一下吕后周围发生的事情,就足够写一篇宫廷政治成功学了。《史记》和《汉书》把吕后安排自己儿子孝惠帝的计谋写得栩栩如生。惠帝的皇后是其亲姐姐的女儿,吕后的本意是想亲上加亲,可惜张皇后左右生不出孩子。吕后于是就让她假装怀孕,找来宫女生的男婴假冒,立为太子,并把婴儿的母亲杀掉。上面这寥寥数语,已经大致包括了《甄嬛传》78集繁复情节的核心,但是古代史学家冷静的叙述是鲜明有力度的批评,是“揭疮疤”式的秉笔直书。而我们的一些电视剧在演绎这类故事的时候,反倒阉割了历史文本背后强烈的道德色彩:青春少妇的色相,宫廷园林的景观,酸甜苦辣的争宠,在环环相扣的悬念剧情中层层展开,再加上不伦之恋的加料调味,漆黑血腥的一面反倒被遮掩或者淡化了。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甄嬛这个角色把心机和手段发挥到极致,其运作精彩处可见人头落地和对手撕心裂肺哭嚎。与她谋取成功的苦心孤诣相比,华妃的直接和赤裸裸,反倒有一点可爱。这种为了生存而忍耐并诉诸一切手段的人格,但愿只是编剧吸引观众的噱头,而不是刻意的“成功学”教唆。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冲突和革命运动远比宫廷女人的争风吃醋要复杂,那么为了达到崇高的目的,是否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3年与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中,曾经严厉批判涅恰也夫这个野心家所鼓吹的政治“成功学”。后者写有《革命问答》这本小册子(晚近研究证明巴枯宁本人并非其作者),鼓吹革命不需要讲原则,要不择手段,要与“一切法律、礼节、惯例和道德断绝任何关系”。
    涅恰也夫把谋杀和欺诈当作革命,甚至亲手杀死和他意见不一致的一位同志。马克思和恩格斯怒斥他把革命者写成冷漠无情者的论调:“当同志遭受不幸,要决定是否搭救他的问题时,革命者不应该考虑什么私人感情,而只应该考虑革命事业的利益。”涅恰也夫在谈到妇女的时候写道:如果她们“是热情、忠诚、能干的人,但是不是我们的人”,那么革命者绝不能完全信任她们,不过可以“加以利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涅恰也夫所代表的倾向定性为用流氓和犯罪来替代革命斗争,以革命的名义放纵恶欲。
    一些谍战剧把正面人物写得很狡黠,很有手腕,把反面人物写得有人情味,容易被蒙骗。这恐怕不仅不符合历史真实,也违背生活常识。戏说历史,戏说革命,戏剧化的处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要看轻革命者的人品和人道主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革命而没有与之配合的高尚道德,革命就会被野心家绑架为权力斗争,革命本身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