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日军掳走“唐鸿胪井刻石”意在篡改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0:11:40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报讯 (记者 李婷)近日,两万多国人签名向日本追讨“唐鸿胪井刻石”,引发各方关注。据悉,该刻石是中国流落到海外的最大、最重的文物,重逾9吨,体积有十多立方米。1908年,日本军队将刻石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宫至今。日军为什么要抢夺这样一块庞然大物?“唐鸿胪井刻石”究竟为何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抗战史研究专家苏智良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日军掳走它,意在篡改历史。 《旧唐书》上记载,公元713年,唐玄宗派遣鸿胪卿崔忻前往辽东,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崔忻于都里镇(今旅顺)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并在井边立了一块石头,作为渤海归入大唐版图的历史见证,史称“唐鸿胪井刻石”。1895年,清朝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护卫刻石。 “这不单单是一块石头,它证明东三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日本掠夺其目的便是为了占领东北。”苏智良透露,侵华日军对“唐鸿胪井刻石”的窥觑由来已久。1904年2月8日,由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联合舰队突袭旅顺港,日俄战争爆发。次年7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评论员、东洋史学家内藤虎次郎以外务省特派人员身份考察旅顺港,“调查”中国的文化遗产。其间,日本海军秘密委托内藤对“唐鸿胪井刻石”进行鉴定。内藤等人专门写出《关于旅顺唐碑的调查》,认为“此碑文于史有益”。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以日俄战争“战利品”的名义将刻石献给日本皇宫。 苏智良告诉记者,日军对被侵略国家历史文化文物的垂涎以及“收藏”,不亚于对战略资源的掠夺与占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嗜好”,试想同样的面积和体积,可以掠夺多少财宝回国,但日军却偏偏选择了一块石头,并郑重地献给天皇,说明这石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唐鸿胪井刻石”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对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有些外国学者否认渤海隶属和臣服于唐的历史事实,而“唐鸿胪井刻石”的存在,有力驳斥了这种观点。 由于鸿胪井刻石和碑亭107年前就被劫至日本,中国学者无缘见其真面目,只能从日本学者渡边谅的文字中了解刻石及碑亭的状况。1967年5月,67岁的渡边谅进入皇宫对刻石进行考察。据透露,碑亭的四根立柱已遭到损坏,中间均有明显断痕。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政治意义的人为破坏”,也有学者认为,日本海军当时将刻石及碑亭分开运走,石亭四个立柱中间断痕是为取出刻石而人为切断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