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传承民俗遗产是义务也是职责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21 燕赵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同样处于太行山麓,同样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平山县西大吾乡尤家庄的村民们,将家门口的民歌唱到了石家庄。 据尤家庄村支书尤超介绍,尤家庄小唱属于平山民歌,始传于1688年2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有一位来自山东的木匠名叫武奇仁,串村来到尤家庄干活,他不仅手艺精湛,还是一位功底深厚的艺人。后来武奇仁和村里艺人尤富荣共同创作,用踩高跷的形式,表演南极仙翁携童男童女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的神话故事。 尤家庄小唱共分为文唱、武唱和高跷三大部分,文唱包括三弦、四胡、大小管子等,武唱属于队伍前方的锣鼓配合。拥有1500余人口的尤家庄村,绝大多数村民都会这门技艺,三代人同踏高跷唱民歌的场景并不少见。 2014年,尤家庄小唱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挚爱小唱的尤超来说,3年的日夜忙碌终于有了收获。尤超毕业于山西省艺校,自幼学习小唱,毕业后回村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口口相传的小唱曲调,以乐谱的形式写在了纸上。“2012年开始整理,并且申请‘非遗’。”尤超告诉记者,在申请成功之前,已成为村支书的他从未在晚上10时前回过家,现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都放着很多当时整理并创作的乐谱。“当时小唱的队伍也就20多人,现在足足有150余人。”尤超说。现在尤家庄小唱逐渐走出大山,每年有近20余场演出,有的是政府邀请,有的是商业演出。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能够把自己家门口的艺术带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村里人还是很高兴的。 3月5日正值元宵佳节,尤家庄再次上演了精彩绝伦的平山民歌——— 尤家庄小唱。一米高的红色高跷绑在腿上,走街串巷如履平地,服装炫彩夺目,舞姿端庄雅致,表演还没开始,广场上就聚满了闻讯而来的村民,热闹非常。 元宵表演 人才与资金的双重窘境 3月3日,正月十三下午,赞皇县千根村元宵节文化活动开场表演。村民们走了黄河阵,武术表演、舞狮子等节目轮番上演,赢得阵阵掌声。 据千根村文体协会前会长74岁的郝金祥介绍,元宵节民俗表演在千根村有几百年的历史,曾一度中断,1980年起又重新接续起来。“那时上一代的表演者都已年老,不能表演,他们口述,后辈用文字把那些招式和动作记录下来,反复练习,把这些传统保存了下来。”1996年,村民自发成立了千根文体协会,把会表演和想学习表演的村民聚集起来,让民俗表演更加规范。 千根村的民俗表演保存相对完整,有武术表演、二鬼摔跤、拉碌碡、跑驴、打鼓、舞狮子、舞大刀等多个项目。每年元宵节前后,村里的表演都会吸引邻村、甚至邻县的村民来观看,最多的时候观众达到近万人。尽管如此,现在民俗表演仍旧面临着人才与资金的双重窘境。“不图名不为利,一心一意搞文艺。”千根村文体协会会长郝英杰说,这是协会一直以来的宗旨。但现在会员越来越少。演出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0多岁。一个划旱船的大妈已经有50多岁了,而舞狮的表演者从十五六岁就开始演出,20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新人接替。一些年龄偏大的表演者,已不适合再做高难度动作了,但因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只好坚持在演出一线。“过去想学的人很多,村民们大多都会表演两下子。”协会前副会长李进朝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青壮年本已不多,另外这些表演项目学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也没有人愿意再付出那样的辛苦。经过多方努力,他们刚找到几个十多岁的孩子来学习舞狮,但因为年纪太小,举不起沉重的狮子头。另外,一些服装道具都已老旧,拉碌碡的服装还是过去的戏服,15年前修建的戏台现在常常漏雨,却无力维修。虽然村民们和协会每年都会自发为元宵节活动出一些费用,但也是捉襟见肘。 民俗专家: 传承民俗遗产是义务也是职责 民俗表演面临的隐忧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栾城县西营乡文化站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近几年来元宵节表演中,越来越多是广场舞等节目,传统民俗表演越来越少。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很多民俗表演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有利于其传承。一些民俗活动,如藁城的战鼓、井陉的拉花传承得还不错,一些适应现代经济和文化需求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旺盛。但受到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冲击,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因为带不来经济效益,在传承方面确实存在困难,特别是有的技术难度高、较复杂民俗项目濒临失传。希望年轻人在学习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民俗,这是一种文化义务,也是一种文化职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