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想要在二十一世纪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必须尽快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否则将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然而,如何来提高全民的素质?从那些方面来提高全民的素质?对于前一个问题,答案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开展全民教育。对此,似无须多言。这里,我仅想  从那些方面来提高全民素质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所谓“素质”,是一个综合考量的概念,它具体体现在人们日常思想言行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而“素质”的提高,则应当是全面的提高,套句老生常谈的话说:应当是德智体全面提高。其中,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当前全面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人文精神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十世纪是高新科技获得空前发展的一个世纪,它在天道(物理)探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的所有世纪,这是值得人类为之骄傲的。然而,二十世纪人类在人道(伦理)的探求和建设方面是否也取得了可以与科技成就相提并论的成就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本世纪上半个世纪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当时它引起了世界上许多思想家的反思。许多思想家对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取向一度发生了疑问,出现了一股新人文主义的思潮,出现了一批向往东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思想家。但是,在本世纪的下半个世纪,随着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物对人的引诱力和支配力是越来越强大了,注重人伦道德的人文精神被追逐物欲的浪潮所淹没,人文学科也由此而受到冷落。二十世纪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仍然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是对科技的崇拜。在当今新知识层出不穷、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如果在科技文化知识方面不能不断提高和更新的话,则必将为时代所淘汰。但是,在人们不断提高和更新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高、新、精、尖的科技知识,在迅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是否有利于改善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是否有助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提升?许多有见识的人们发现,人类创造的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不单纯是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反过来也会成为控制和支配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人类正在不断地沦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高新科技的奴隶,个人、社会和国家正在不断丧失自我个性。由此而造成的社会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而要克服和摆脱这种人类创造力的自我异化,只有重兴人文精神。二十一世纪文化建构的方向,应当以人文精神为其主导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有关人文精神方面的理论资料和历史实践经验,可资我们今日借鉴。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儒程颐对此解释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叙。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伊川易传》)由此可见,“人文”原是与“天文”对举为文的,其意是指一种人伦有序,礼备乐明的“文明”社会秩序。具体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即:一是强调自我超越,淡化神的权威;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曾高扬人本主义去冲破中世纪神本主义的牢笼,然而诚如当时许多著名思想家所言,他们倡导的人本主义,从中国儒、道思想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而当今东西方思想家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恐怕主要是想以儒、道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抵御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虚。
    需要指出的是,我之所以强调提高全民人文精神的素质,绝不只是为了消极地防范物欲的泛滥,更主要的是为了以人文的精神来重新审视人类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当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人类也无权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人们应当以人文精神树立起“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观念,让现代高科技不仅为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服务,更要为提升人类的精神生活服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