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学院看中美的文化差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8:11:29 人民论坛 和 曼 参加讨论
2012-8-22 17:46:15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68期) 【摘要】孔子学院的建立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虽然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主要以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发展情况为例,重点分析中国与美国在“中国软实力”方面的认知差异以及根源,认为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即国内的关系,自身的关系,以及与美国的关系,以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推广。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美关系;文化差异;软实力 孔子学院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而建立的,发展至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主要以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发展情况为例,重点分析中国与美国在“中国软实力”方面的认知差异以及根源,并且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孔子学院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美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差异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与美国存在重大文化差异,而对于“中国软实力”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美对“软实力”内涵的认知差异。“软实力”理论,最早是由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Joseph S.Nye)在1989年提出来的,当时他主要是针对美国软实力正在衰落的看法(以保罗·肯尼迪为代表)提出的。约瑟夫·耐认为,国家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大类:硬实力是指传统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软实力包括三个维度,即文化、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吸引力。之后,约瑟夫·耐对于“软实力”理论不断进行完善,在2008年又提出“巧实力”(Smart Power)的概念,即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平衡地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使用。 软实力理论自提出至今,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或政治家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中国学者将软实力研究的重点落在“文化”层面上,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来自于民众对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①简单来说,是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那就是全体社会公民的整体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 就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已经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第二,中美对“软实力普世价值”的认知差异。在约瑟夫·耐看来,“软实力”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但是又和其他美国学者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不同。美国学者普遍推出的的普世价值公式是:“私有产权+竞选民主+自由贸易+多元文化+开放社会=国强民富。”②而约瑟夫·耐所推行的普世价值观集中在文化领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众文化,比如好莱坞电影式的娱乐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式的生活方式等;二是精英文化,比如传播领域的系列理论、政治层面的制度建设等。 虽然中国学者也认为“软实力”具有普世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但是认为还包括经济实力,这种普世价值的载体是话语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话语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主要是以流动转移为表现特色,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测量:“文化软实力=政治制度的效率与国内外认同程度”③,而后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比较主要的,具体来说,“国内外认同程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内认同程度,指的是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文化创新能力、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社会道德水准;二是国外认同程度,指的是国际形象、国际文化产品推广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第三,中美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认知差异。约瑟夫·耐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评价比较悲观,他认为中国在“软实力”的指标,如“国家凝聚力”、“文化全球普及性”、“国际机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他的态度有了稍许变化,那就是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全球吸引力,但是他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文化发展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西方优而东方劣”的霸权心态,使得他们对东方文化比较轻视甚至是蔑视。 中国对“中国软实力”现状的观点主要是基于三个层面:中国软实力的力量源泉、发展渠道和中美软实力的竞争态势。具体来说,就是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全球文化吸引力的,而目前中国经济有了巨大飞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能够通过物质投入来为文化输出铺平道路,并且认为目前中美之间在文化领域处于一种“竞合关系”,而非“零和关系”,从而否认了约瑟夫·耐的西方霸权中心的观点,倡导建立多元化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 中美文化视野下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发展概况。孔子学院的建立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当代中国目前正是处于一个从受外来文化影响到主动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并试图影响他者文化的一个过程。”④孔子学院的建立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外掀起的“汉语热”和“中国热”,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于是,中国因势利导,根据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开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建立;2007年4月9日,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正式挂牌;据报道,目前,全球共有350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以美国和欧洲最多,至2015年计划增加到500所。 中美对孔子学院的认知差异。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美之间存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概括来说,中美对孔子学院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孔子学院的定位: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办”负责运行的。“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简称“国家汉办”属于中国教育部。因此,在美国的[FS:Page]媒体报道中,大多使用的措辞是“汉办,一个中国政府机构”,从而突出并强化了官方色彩,抹杀了“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信息。 二是关于孔子学院的性质:孔子学院的性质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具体来说,就是由中方提供办学资金与师资力量(在美国许多地方也请外国人担任院长),外方提供教学场所,从而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目的是通过教授汉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在美国的媒体报道中,多使用“Propaganda”一词,在英语中,该词具有贬义的含义,是指强制性灌输,致使有些美国民众认为孔子学院是一种文化侵略,甚至认为其是间谍机构。 三是关于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与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一样,孔子学院主要是以推广本民族语言为主,不仅为各级别各层次的受众提供汉语教学服务,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书法、京剧、绘画等,推广中华文化。当初,学院以“孔子”命名,主要是考虑到孔子在国内外的影响,而且能够脱离政治意识形态,比较容易为海外的受众所接受。而美国媒体却认为孔子学院主要是传播孔子的学说,即儒家学说,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文化糟粕,比如轻视女子,独裁政治等进行大力宣传,致使不少美国民众对孔子学院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中美对孔子学院认知差异的原因分析。中美对孔子学院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可谓是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历史层面来看,中美存在知识观的差异,用(图1)来表示: 图1 中美知识观的差异示意表格 二是从现实来看,中美在汉学研究方面存在差异。西方专业汉学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而就目前来看,美国现有职业汉学家已经达到6000余名,而且有些人的研究成果远远高于国内同行,例如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Alden Kuhn)对于“信息机会主义”的研究相当深入,同时对我国学界的影响巨大,成为我国研究在信息时代如何认识以及防范腐败问题的理论依据。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对我国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压力。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学院的创办也能够促使中国学者在与外国学者交流的同时提升自我,并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如国学大师陈桓所言:“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三是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中美在意识形态层面存在差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不同的,尤其是表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想进行调和是比较困难的。自冷战以来,中西方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对峙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对中国的心态比较复杂。通过美国在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上的表现,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做法可以归结为两种方式:“捧杀”或“棒杀”,方式不同但共同点均在于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从美国媒体的宣传中亦可见一斑:美国媒体在报道孔子学院时,主要宣传该学院是宣传孔子思想,并且对孔子思想进行误读和歪曲,不仅将其与霸权、独裁等同,还大肆鼓吹“中国文化威胁论”,从而使美国民众产生对中国文化排斥或敌视的心理。 孔子学院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综合国力与其经济地位并不相称,尤其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足,而孔子学院所肩负的责任是传播中华文化,如何才能够使这个目标得以实现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建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体系。孔子学院的责任在于传播中国文化,而要想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首先需要具有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而且应该具有普世价值。就目前来看,孔子学院的定位是弘扬中华文化,这主要指的是五千年以来中国所取得的文明成果。而在新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这些文明成果得以继承和发展,如何汲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也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发展活力。由此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寻求中华文化中的存在普世价值的内容,比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此一来,才能够向国内外进行推广。 要采取文化西渐的“大众化”策略推进孔子学院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大众化之路,首先需要调整其定位。淡化政治色彩,将孔子学院交给民间组织来做,使其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积极培养意见领袖,通过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家来推动文化的融合,从而缓解美国受众的排斥心理;改变合作模式,淡化政府传播的痕迹,通过学院之间的文化活动、合作项目等模式进行文化交流。其次,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就目前来看,孔子学院对于对外汉学教师的着装具有严格的标准,比如说“精良剪裁、中性色调、东方韵味”,这样做固然能够打造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但是最主要的是提升教师的内涵,应该着力培养一批有志于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教师,提高其知识修养,不仅使其能够对中国文化进行正确的讲解,而且还需要其身体力行,这样才有说服力。比如《弟子规》,从网上的教学视频来看,孔子学院的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准确讲解,但是讲解人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孔子学院的教师能够真正地将《弟子规》的理念落到实处,才会有强大的感染力。最后,还应该与西方接轨,建立孔子学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和国外媒体进行沟通,使他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孔子学院,多邀请他们来孔子学院进行采访,使他们能够真实地报道孔子学院的具体教学情况。 提升自我的民族文化信心。目前美国可以说是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同时其文化软实力也是最为强大的。近二十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可谓巨大,有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娱乐文化;有以美国篮球赛为代表的体育文化;有以麦当劳、肯德基和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餐饮文化;有以苹果系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文化等,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重建自己的文化系统有着迫切的需求。 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中国的文化安全。美国不是中国绝对化的仿效对象。而且近年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尤其是从“攻占华尔街”到“攻占华盛顿”的运动更加表明,在繁华背后,美国的社会运转体系早已是矛盾重重,一旦时机到来,社会矛盾就会立即爆发,并且会波及全球,而此时美国会放弃其提倡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美丽的政治外衣,暴露出“垄断资本”的真正面目,那就是“只为自己,不管他人”的极度自私的做法,甚至企图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让发展中国家为其经济损失买单。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与美国交往的过程中,要树立民族文化传播的自信心,增进民族内在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孔子学院的建立虽然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美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处理好国内的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海上沙龙张园:上海早期公共沙龙及其他
- 下一篇:绛帐遥相设——卫三畏与戈鲲化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