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书院最早宋朝出现 明道书院与今相似(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09 现代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邓洪波告诉记者,茅山书院是由宋初处士侯遗(字仲逸)创建的,当时办学经费是由书院自筹自支,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十多年,影响有限。但随后发生的皇帝赐田事件,真正使它声名远播。 北宋早期,政府因为无力兴办官学,于是大力支持刚兴起的书院。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到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60多年的时间内,朝廷接连不断地通过赐田、赐额、赐书、召见山长(校长)、封官嘉奖等一系列措施对书院加以褒扬,赐田给江宁茅山书院就在这时发生。那是在1024年,江宁知府王随奏请赐田三顷给茅山书院,以田租作为书院的日常开支费用。当时朝廷与地方之间往往皇车来往不绝,在一次次赏赐褒奖之后,书院不仅获得书、田等,办学条件也得到改善,其名声、影响等无形资产更是无法估量。 可惜这么一座皇帝给做过广告的书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侯遗死后,书院就人去楼空,渐渐荒废。不久,书院也被旁边的崇禧道观所占,直到南宋端平年间,书院又迁到别的地方重建,但办学时间都不长。 南宋的“清华大学”其实就在南京 到了南宋时期,偏居江南的南宋政府对书院继续采取宽松政策,书院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高潮。据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统计,南宋时期全国共有711所书院。特别是在宋理宗时期,采取了宽松的文化政策,因此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书院。而在南京,就出现了鼎鼎有名的明道书院。 南宋时期,南京有了多家书院,如果论起讲学氛围和师资、设施,则首推明道书院。明道书院位于镇淮桥(今中华门北)东北。南宋理宗时期,郡守吴渊依照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创建了“明道书院”,宋理宗还亲写了匾额赐之。景定四年(1263年),知府姚希又花巨资重修了书院。这些在《景定建康志》中有专门记载,是宋代书院难得的一份完备的原始材料。 根据记载,明道书院作为官立府级书院,规模甚大。中轴线上,有大门、中门、祠堂、春风堂(御书阁)、主敬堂、燕居堂等六进主要建筑……春风堂为会讲之所,七间,广十丈,深五丈,是院中最大的建筑。堂中设讲座,四围设听讲座……主敬堂为会食会茶之所,三间。教师住宿兼办公之所分散在春风堂、主敬堂左右前后。生徒斋舍有尚志、明善、敏行、成德、省身、养心六斋,斋各三间,环绕春风、主敬二堂而建。工作人员值班及住宿之所,则叫直房、吏舍、幕次。米廒、钱库、蔬园、公厨,则属后勤处所。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明道书院和今天我们的大学已经非常相像,里面住宿、吃饭、办公一应俱全。 另外书院还有自己的资产,有田产四千九百八亩,每年收入不菲,建康府每月还拨给银钱。 令人惊讶的是,明道书院还有医谕职位,连校医也有了。当时书院总共职事有十五种,是南宋所有书院中职别最多的,可见明道书院还是南宋学府重点中的重点,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类别了。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元代,明道书院荒废。明朝嘉靖年间以及清朝康熙年间,明道书院也曾得以重建,但不久又都毁掉了。 明朝金陵第一个状元 是从这里考出去的 书院到了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担心汉人造反,元朝统治者对文化事业管理得比较紧,虽然他们对民间的书院也大力提倡,但是每个书院都有朝廷委派的官员坐镇,以防文人作乱。所以这时的书院失去了民间身份的自由,与官学没有多大区别,失去了特色。这时南京的书院有南轩书院、江东书院、昭文书院。 到了明朝初年,书院依旧得不到振兴,但这时的原因就有些好笑了,居然是因为朝廷重视科举制度,大力发展官学。既然“正规本科”多了,那民办学院自然就没人去了。 直到明朝成化年间,因科举腐败,官学教育也日见不振,于是一批士大夫便纷纷兴复或创建书院。明代嘉靖年间,南京建有崇正书院、崇文书院、华阳书院、新泉书院、新江书院等。 其中较有名气的当属崇正书院,明代开国以来南京人里的第一个状元焦竑就是在这里进修考中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到清凉山一睹其风貌。崇正书院是明代嘉靖年间由户部尚书耿定向任南京督学御史时兴建的。书院位于清凉山东侧,依山就势,有殿堂三进,选拔南京所属的十四府优秀诸生前来学习。明代的李贽、汤显祖,乃至后来的张岱、袁枚等人都在这里活动过。清咸丰年间,书院毁于战火。1980年,政府重修崇正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现代化的中国传统书院——河北瑞林书院
- 下一篇:问津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