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白鹿洞书院保护发展之路:守正出新赓续千年文脉

白鹿洞书院保护发展之路:守正出新赓续千年文脉
    中国青年网九江11月29日电(记者 刘尚君)“中国高等教育要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连接,展现民族做派、民族作风、民族自信。”11月28日,“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探访位于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众多从事书院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深入阐述剖析了目前白鹿洞书院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和教学组织。一千多年办学不绝,屡毁屡建,为传承文化、繁荣学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白鹿洞书院则是古代书院中的典型,素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称,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古代社会教育的准则。
    它始建于晚唐,办国学于南唐,定今名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光大于南宋朱熹之手,元明清三代薪火相传。从公元940年办庐山国学时起,至今已有1078年历史,它比英国牛津大学早228年,比剑桥大学早269年。是我国古代书院中办学较早、体制完备、缺环极少的书院,影响力很大。历史的淬炼过后,书院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生命力让它历久弥新,越挫越勇。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它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成立;1988年,它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成立。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在中国流行了1000多年的书院这种古老的办学形式在今天还有其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这个形式加入新的内容,使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书院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永葆书院向前活力,白鹿洞书院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带动旅游经济、以旅游经济反哺书院文化复兴”的发展之路。
    “文物是它的筋骨,千亩森林是肌肤,旅游经济是血脉,千年文化是灵魂。”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郭宏达告诉记者,书院重视文物、资源环境的保护,文化古迹整理挖掘,以及以文化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旅游功能的传承与开发,“通过文化产业吸引游客到这里来旅游体验,所得收入反哺投入于白鹿洞书院的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中。”
    郭宏达介绍,白鹿洞书院还经常开展祭祀展礼、开蒙教育等活动。其中开蒙教育包括朗诵经典、少年中国说、击鼓明智等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旨在激发青年人对于古代书院遗存、对于国学国故、对于儒学理学、对于传统文化精华有敬畏之心,感悟之心和传承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教育重新发展10年来,一场传统教育的游学形态也随之如火如荼地开展,逐渐成为当代大学教育回归传统书院的“试验场”。
    当年,朱子使白鹿院鼎盛,又曾在嵩阳院讲学;二程从师于周敦颐,而周敦颐则是理学祖师、濂溪学派。白鹿和嵩阳两所书院,一南一北,几乎同时兴盛,命运又极其相像。
    时至今日,中国书院如何重拾鼎盛,成为九江学院教授李宁宁等专家学者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
    于是,2008年11月,九江学院与郑州大学联合发起“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活动。两所高校以彼此邻近的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为媒介,通过交流、竞赛、辩论、朗诵等形式以共同宣承书院人文精神,愿能重建游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于书院文化的关注与向往,用历史文化的底蕴造就现代人的精神修养,力挽千年文脉。
    回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的本源之论,李宁宁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办了100多年,有着深厚的教育传统,中国教育关注人和人的成长、人和德行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李宁宁表示,在如今的教育语境和背景中,书院应该成为引领青年人精神思想的平台。
    让书院成为“国学”的道场
    “我们不难看到,当下的书院教育和书院研究的兴起,是与‘国学’的地位和影响的再度兴起有关。”李宁宁认为,当今的书院还应成为“国学”的重要传播载体。
    据记载,“国学”一词最早起源于《礼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而“国学”作为文化和教育的理念,始于明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欧美的思想学术进入中国,这些欧美的思想和学说,往往被称为“新学”或“西学”,而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国学’标注中国传统的学问乃至文化,其实是在建构一种‘国家意识’。”李宁宁分析,真正的“国学”不是现代科学或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所谓“学科”,而是一种具有“柔性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或学说。“可以这样说,‘国学’这个词语的再次被关注,无疑是在中国开始现代化、走向现代性、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产物,它是中国人的现代民族观念或现代国家意识逐渐觉醒的结果。
    因此,李宁宁想提出重建“庐山国学”的设想。
    他认为,重建“庐山国学”,首先是面对当下的,为今天民众的道德修养,探索有效的方法与路径;其次是面向学校教育的,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的经验;再次是面向未来的,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