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文庙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26 齐鲁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大成殿原貌。本报记者乔显佳翻拍 本月底,经过5年的精心修复,位于大明湖畔的府学文庙将与世人见面。 作为古代—个地区最重要的场所之—,济南府学文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过数次损毁又数次重修。 如今,整修—新的府学文庙即将掀开面纱,就让我们静静地期待着,那扇朱红大门开启的时刻。 如无意外,本月底,历时五年之久的府学文庙修复工程将全部结束。届时,一个全新但又保持了原有面貌的府学文庙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古代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大明湖畔的府学文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无数学子曾虔诚地祭拜他们心目中的圣人———孔子;在这里,无数的少年曾接受“冠笄之礼”,宣告自己步入成年。 近千年里,府学文庙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2005年,济南市政府决定,对破损严重的府学文庙 进行重修,一场牵动众人目光的修缮工程就此启动。如今,修缮工程竣工在即,久违的府学文庙即将和世人见面。在这里,我们静待着,那扇朱红大门的开启。 文庙距今已近千年古代五件大事必到此处 位于大明湖畔的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历史上曾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金代时,府学文庙曾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元末倾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拓建,后又经数代重修,到明朝末年,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清代对文庙的修葺不断,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使得府学文庙占地面积往北可到明湖路,往西至贡院墙根街,往南至南门,往北至曲水亭街。 据《历城县志》载,济南府学文庙“规制如鲁”,形制、规模如曲阜孔庙。特别是单檐庑殿顶的大成殿,其建筑规模的大小,在同类现存国内古建筑当中是名列前茅的。 9日下午,府学文庙修缮保护工程一位专业人员告诉记者,在古代,府学文庙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它是每年孔子诞辰时,历代官员祭拜孔子的地方;是新任地方长官祭拜孔子的地方;是每次科举考试前,各地考生祭拜孔子的地方;是孩子入学时,进行学前启蒙的地方;另外,它还是本地少年长大成人时,举行古人看重的“成人仪式”的地方。“古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孔子是教育的鼻祖,因此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府学文庙就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这位专业人士说。 修复基本沿用古法尊经阁乃是原址重建 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府学文庙一度破损严重。2005年,济南市正 式启动府学文庙的修复工程,对其进行整体修复。其间,共修葺或恢复包括大成殿在内的大小古建数十间,部分恢复了历史上府学文庙中轴线上建筑群。 在修缮保护工程中,专业人员对于现存建筑,按照文物保护的办法进行修葺;需恢复历史上存在的古建时,依托历史资料以及考古发掘,并按照传统建筑的构建办法施工。但有时候,专业技术人员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拿出更科学的保护方案。如在维修大成殿时,由于多年来大成殿外的地面升高,一旦降雨,大成殿内地面将被淹没,不利于文物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专业技术人员将原建筑编号拆解,整体抬高1.55米后,按照原样重新构建起来,这就解决了雨水浸泡的问题。 在恢复古建环节,专业人员搜罗大量与文庙有关的图文资料,对这片古建的历史面貌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图片和发掘,确定了揀门、东西廊庑、东西御碑亭以及钟英坊、毓秀坊等历史古建的原貌。进一步探究发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尊经阁就已经只剩下遗址,埋藏在现在明湖路的路面下,而明伦堂还在。为此,技术人员赴山西等地,参照当地孔庙内的尊经阁样式,恢复了目前这座古香古色的古建筑。 据介绍,大成殿内的天顶彩绘,也是按照官式彩绘来绘制的,使用旋之金线点金技法,这种彩绘技法尽管与故宫彩绘相比尚低两个档次,但“点金”本身已属较高规格。 府学文庙“三件宝”“龙石”、屏门、“铁牛山” 据府学文庙管理处副主任吕志勇介绍,府学文庙不仅建筑美观、历史深厚,与其有关的三件宝贝更让人惊叹不已。 第一件“宝”就是目前存放于趵突泉公园内的“龙石”(又叫“龟石”)。据悉,此石是六七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太湖石,曾经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收藏,后来在府学文庙中被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趵突泉公园建成开放时,此石被移到公园内存放、展示,因其有秀、瘦、透、漏、皱特点,堪称济南“第一名石”。 第二件“宝”是一扇屏门。1952年,根据大明湖公园建设的需要,有关部门将位于府学文庙古建群当中的屏门,移至大明湖公园南门安置,成为一个具有地标特色的大门。2005年府学文庙修复过程中,专业人员借助考古发掘发现,原屏门的柱础未被移走,便依照柱础的布局、形式,参考现大明湖南门牌坊,设计重建了现在的屏门。本次府学文庙重新开放后,游客就可以亲眼目睹这座传承了数百年风韵的屏门。 与文庙有关的第三件“宝贝”则是“三山不出”中的“铁牛山”。古代济南民间一直有“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皇)位”的说法。其中,“三山”分别是指已消失多年的历山、灰山和铁牛山。2005年,“铁牛山”在万众瞩目中出土。目前,这头长1.5米,宽约0.6米,高约半米的“铁牛”就“俯卧”在府学文庙院内偏东南位置。 大量石碑现身彰显文庙当年盛况 近年来,根据古建修复的需要,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曾对文庙一小部分区域进行发掘,发现若干石碑。碑上的记载,为研究历代山东历史、祭孔礼制以及文庙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文字资料。 如今矗立在文庙西墙的“太和元气”石碑,长约3米,高约1.5米,与目前曲阜孔庙内同名石碑均为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抚副都御史曾铣书,应是从同一件作品上拓下镌刻的。从落款时间来看,前者比后者早一个月问世,显示在当时,各地祭孔场所之间的密切关系。 2003年,当时还在济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的李铭,在文庙大成殿北墙处发掘出两截刻有孔子像的石碑,石碑是清代人临摹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孔子像刻制的。石碑出土后,被运到济南市博物馆存放,并在李铭的主持下进行修复。如今,观众可以从市博物馆内看到它的风采。 府学文庙历史上还有一块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龙门碑”。后来被存放在闵子骞墓园内,又被请回府学文庙。这块碑颇为奇特,上面的字打眼一看像“龙”又像“门”,两字上下部连为一体。根据落款,“龙门”的作者为一位“沂水人”,寓意鲤鱼跳龙门。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发掘中,府学文庙还出土一块济南迄今为止体积最大的古代“龙头碑首”,高逾两米。据此推断,碑身将十分硕大。目前,这座石碑的碑身、碑座在哪,已经无从得知,或已遭人砸碎毁弃,或就藏在文庙地下的某个地方。倒是这块碑首的年代,引起专家的好奇。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李铭所长认为可能为元代遗物,他介绍,古代石碑是经过封建王朝统治机构批准之后才建的,建造规格有着严格的礼制限定,如此巨大碑首的出现,说明当时统治者对于府学文庙祭孔活动的重视。(策划:朱頔 采写:乔显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董仲舒读书台:当年儒学大本营(1)
- 下一篇:老子故里与函谷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