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庙 >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的历史应追溯到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将孔子在陬邑(今曲阜东南)生前使用的三间房屋用于专门祭祀孔子,史称“孔庙”。庙屋内陈列着孔子所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同时奉祀着孔母彦征在、妻子亓官氏的神位。此时,曲阜正是鲁国国都,都城城垣长达23华里。《礼记》云:“鲁国又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从公元前478年到魏文帝曹丕登位时(220年),其庙屋三间依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三间庙屋见证了公元前249年鲁国被楚国灭掉,曲阜改为鲁县的事实。后又经历了隶属薛郡(秦)、隶属豫州部(汉)、鲁郡(汉)、东海国都(东汉)、鲁郡(魏晋)、兖州(隋)、汶阳(隋)等政权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更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阳为县名,曲阜孔庙由此而来。以后又经历了仙源县(宋、金)及“移县城卫庙”的历史。今天的曲阜就是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以孔庙为中心的城市基本格局。
    《孔氏祖庭广记》《兖州志》以及相关史料所记载的曲阜孔庙维修或修建、重建的情况大致如下:
    东汉恒帝永兴元年(153年)下令维修孔庙,“立碑于庙”。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对鲁郡“旧庙”进行维修。
    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
    唐代,曲阜孔庙的修建状况未见文献详细记载,但从一些史料的片言只语中,可以发现兖州孔庙的一些情况。据记载,沂州刺史曹华,后移理于兖州,“春秋释奠于孔子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这是唐贞观年间有关兖州孔庙活动情况的记载,从中可以发现,这时的孔庙已经具有庙学合一的功能,即因庙立学。据有关资料介绍,曲阜孔庙在唐代就修复了五次。由于没有发现唐代曲阜孔庙的具体记载,可以推测其规模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可能已经突破了正殿为“庙三间”的基本格局。
    宋代,曲阜孔庙经过了大规模的修建或维修。《孔氏祖廷广记》记载,仅北宋就修建了七次。其中第三次为宋真宗赵恒天禧二年(1018年)动工修建的。这次修建了一批殿、堂、廊、庑,房屋总数达到316间。这是有史以来孔庙建筑有记载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变动。至此,“庙屋三间”的格局成为历史。在《孔氏祖庭广记》中的《宋阙里庙制图》,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曲阜孔庙的基本礼制,共有建筑30多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至圣文宣王庙、书楼、仪门、赞殿、杏坛、正殿、郓夫人殿;中轴线两侧对称有建筑:碑亭、沂水侯殿、泗水侯殿;西路有:齐国公殿、理国太夫人殿、五贤堂;东路有:斋厅、斋堂、宅厅、家庙等主要建筑,还有一些配套建筑如东西庑或廊。其主体建筑已经构成了现今曲阜孔庙的基本格局。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金兵掠走了宋徽宗皇帝、钦宗二帝和后妃、亲王大臣三千余人,北宋灭亡。第三间(1130年)金兵进入山东。金兵进入中原后,辉煌的中原文化和卓越的儒家思想使得居于统治地位的大金国统治者不得不为之倾倒。战争的破坏已使得曲阜孔庙衰败不堪。金代曲阜孔庙修建了四次。最大的一次是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下诏修建曲阜孔庙。明昌二年(1191年)动工修建,历时四年。经过这次修建,孔庙面积扩大,“凡为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比宋代增加了五十余间。大成殿和两庑首次用绿色琉璃瓦作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帘,大成殿外楹柱首次使用了雕龙石柱。
    元朝统一中国后,对于因战争使“殿堂廊庑,灰烬十五”,半数庙宇被毁的曲阜孔庙,进行了六次大型维修。在这些修建中,最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元朝末代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统治时,仿皇宫之制,在庭四周建置了四座角楼。修建角楼,标志着由曲阜孔庙向皇家宫殿建筑郡发展。
    明朝时,曲阜孔庙修建达到21次。规模晨大、耗时最长、耗银最多的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修建。这次修建是缘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十六日子夜因雷击引发的火灾。此次大火使斋厅、东庑、寝殿、西庑、大成门、大成殿、启圣殿等建筑123间“化为灰烬”。明孝宗朱祜樘派遣要员会同地方官组织重修,并集中京畿王府能工巧匠于曲阜,历时五年,耗银15.2万两,到弘治十七年正月竣工。在建设大成殿时,孝宗皇帝特派遣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现场监工。此次修建,在建筑质量、建筑装饰等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工程主持人黄秀绘制了一幅详尽的建筑图样勒于石上,李东阳作序。从曲阜孔庙的这块勒石碑文记载中,可以了解曲阜孔庙明朝的盛况:
    庙之制:中为大成殿十楹,崇八丈,邃有奇,广倍其半。为左右庑百余楹,前为杏坛,又前为奎文阁,楹视寝数,崇略与殿等,又前为门四重,中为桥三。殿之在为家庙,后为神厨,前为诗礼堂,为神寝,前为金丝堂,又前为启圣门。殿左右为斋室,室之外为快睹、仰高二门,与观德毓粹二门而四又左右为钟鼓楼,与角楼而六。阁之前后务为碑亭各四,前四亭则本朝御制,而祝敕诸文皆附焉。唯坛及楼及中门仍旧,自余或创或益,并从创新,材干坚厚,构缔完整,像设端伟,绘饰华焕,悉臻其极,盖一代之盛典,天下之大观,皆备于此。
    从李东阳的这段序言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曲阜孔庙的规模基本礼制“大成殿十楹”即是面阔九间的宫殿建筑;“左右庑百余楹”是指东西庑的长度为面阔一百多间的庑顶式建筑;有杏坛、奎文阁、四重门、石桥、家庙、神厨、诗礼堂、神库、燕中门、启圣殿、寝殿、金丝堂、启圣门、斋室、快睹仰高二门、观德毓秀二门、钟鼓楼、角楼、御制碑亭各四等建筑。显然,在宋、金、元三朝孔庙的基础上,其规模和建筑式样都发生了变化,其礼制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面阔九间的大成殿龙抱柱及台基,奠定了今天曲阜孔庙的基础。至此,孔庙的结构和建筑礼制基本上定型。
    现存曲阜孔庙建筑中有一部分为明代建筑,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如:万仞宫墙(明嘉靖)、金声玉振坊(明嘉靖)、棂星门(时嘉靖)、崇圣祠(明弘治)等建筑。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代封建王朝,据记载,在清代,曲阜孔庙经历了14次不同规模的维修和建设,最大一次修建是始于雍正三年(1725年),为期6年的曲阜孔庙 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建设。这次建设形成了曲阜孔庙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据《兖州志》《曲阜县志》记载正二年(1724年)六月初九申时,孔庙大成殿遭遇雷击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到其他殿堂庑门,共计烧毁建筑133间,除崇圣祠外,其余木结构建筑均遭烧毁。当朝皇世宗爱新觉罗·胤祯接到奏折后,命工部侍郎马腊与山东巡抚陈世倌任总监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十二日动工。后因工程进度原因,陈世倌被撤职,清廷派遣丘睿为山东巡抚,负责重建工程。雍正皇帝除了亲自到太庙祭孔外,下诏“发帑金令大臣等督
    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图呈览,亲为纸授”。此次修建动用国库帑金十五万七千多两,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清廷先后抽调了十二个府州、县官僚现场督建。由于严格施工和加强管理,施工设计图纸均由清延审定,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黄钯琉璃瓦取代了原来的绿色琉璃瓦,两庑用绿统璃瓦,以黄瓦镶砌屋脊剪边。大成殿内孔子圣像选内务府匠人用脱胎之法敬塑。五重门(第一为圣时门、第二弘道门、第三为大中门、第四为同文门、第五为大成门)、黄瓦、龙抱石柱、四隅的角楼等建筑是按周礼规定的天子才能享有的建筑,当朝只有北京故宫才有的皇家建筑式样,在曲阜孔庙出现了。清雍正以后,曲阜孔庙一派皇宫气度。据统计,历史上曲阜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现存的曲阜孔庙为明代的基础,明朝、清朝的建筑,共分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的轴线上,左中右三级建筑基本对称式排列组合。主要建筑包括:奎文阁;杏坛;鲁壁;崇圣祠;碧水桥;东庑、西庑;金丝堂、诗礼堂;钟鼓楼、角楼;大成、寝殿、启圣殿、圣迹殿;至圣庙坊、太和元气坊、棂星门、金声玉振坊、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以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仰高门、快睹门、启圣门、承圣门、观德门、毓粹门等门坊,还有十七碑亭。总共四百六十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民国时代,总占地为327.5亩。如此宏大的建筑群,被古建筑史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孤例”。《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