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壁画史上第一幅中国壁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35 中国网 卢祖品 参加讨论
荷兰鹿特丹市充满了浓重的艺术气息,市府当局别出心裁地在卡顿德莱斯区辟出壁画栏。壁画分散在建筑物上,一般高500厘米、宽200厘米,得搭起脚手架往墙壁上绘制。因为高大,视觉冲击力强,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壁画现有8幅,都是荷兰一流画家的作品,绝大部分是抽象画。其中一幅题为《劲节凌云》,画的是巨石绿竹———典型的中国水墨画,那是旅居荷兰的中国画家李德才先生1993年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壁画史上第一幅中国壁画”。 李德才先生是我的朋友。他是内蒙古通辽人,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后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搞舞台美术设计,业余时间专攻中国传统水墨画,艺业大进。1987年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受聘为东京国际美术协会顾问。1991年定居荷兰,成为荷兰王国注册的专业画家。现任“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院长和“欧洲国际东方美术大展”评审委员会主席。 在日本,李德才曾下榻大子町风景区和海边公寓。面对无边春色和烟波浩渺的太平洋,这条内蒙古汉子深深沉醉于袋田瀑布雄浑的律动,为大洋的惊涛骇浪所震慑。舒展的云块,明丽的海波,无不为他提供万千暗示。该怎样回应大自然永恒的召唤呢? 确实,奔腾不息的大海,月夜下如丝绸般闪光的波浪,那壮美,柔美,决非传统笔法所能表现。画海浪,传统方法是勾线渲染;李德才改为大笔蘸着浓淡不一的墨,用侧锋一笔笔画出不同的层次。水中没有线条却结构严谨,虽然不作反复渲染却深沉有力,至于水,传统山水画,一是空出,即画山林时留下空白,或着意勾出,这些方法,均不宜于表现大海磅礴的气势和瞬息万变的云天。李德才用浓淡相宜的大泼墨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改变了方法,但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绘画的造型规律,章法取势,疏密聚散,云起云飞。这种开拓性笔墨,无疑丰富了云海的艺术表现力。在日本举行的国际美术展览中,他的作品曾获大奖、金奖等多种奖项。 1993年春天,在鹿特丹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上,鹿特丹市艺术中心主席阿波曼先生参观“中国艺术六人展”时看到李德才的作品,非常欣赏。他通过中国大使馆文化处找到李德才,请李德才为鹿特丹卡顿德莱斯区的壁画专栏画一幅中国画。李德才知道,卡顿德莱斯区原来是一个码头,二战后中国人首先在此登陆并定居下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繁华市区的一部分,于是爽快地答应下来。 按照荷兰传统的绘制方式,李德才只需画出草图,由艺术中心派壁画高手将它放大复制在墙壁上。荷兰壁画栏上所有作品都是这些高手复制出来的。李德才坚持自己画,他说:“尽管这些荷兰复制高手水平很高,但我的作品他们复制不了,因为他们没画过中国画。我交给他的是草图,如要他画,那只能是放大了的草图,不会是完整的作品。只有我自己经过二度加工创作才能成为完整的作品。中国画的制作需有深厚的传统画功力,仅这一点西方画家就无法做到。” 9月5日那一天,荷兰助手画好了边缘的金丝线,李德才登上10米的架板开始动笔,第二天下午完成,总共花去11个小时。作画时许多人驻足观看,不时竖起大拇指。 参加壁画揭幕式的有鹿特丹市市长佩伯尔、中国驻荷兰大使王庆余等大批荷中官员,来访的中国上海市市长黄菊也应邀出席。毫无疑问,这幅作品使欧洲人有机会重新认识中国绘画并领略东方文化的风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7月30日第七版) 转自: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2-07/30/content_7430895.htm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苏文学交流史上一段特殊岁月
- 下一篇:“红楼”译本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