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黉学 书声朗朗六百余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42 汴梁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位于杞县金城大道中段的孔子庙,是杞县黉学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黉学亦称儒学,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内容,黉学记录着封建统治者如何培育人才的历史;这里是封建社会读书人藉以腾达的通道,记录着封建社会秀才们寒窗苦读的悲欢故事;这里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圣地,记录着生员们“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后来,杞县黉学成为民国时期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和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救亡运动的历史片段…… 站在孔庙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翻阅这厚厚的600多年的历史,去聆听那不绝于耳的朗朗读书声,去观看那古代秀才们游泮及祭孔的盛大场景,去感受品味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一、杞县黉学折射了朱元璋的政治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的必然性,杞县黉学的创建也遵循这一规律,它是时代的产物。据史载,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帝王大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尊重贤才、爱才如宝。他认为,选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他说:“举贤任才,立国之本。”又说:“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活。”“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辅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1月1日,朱元璋经过南征北战,歼灭群雄,经过百官劝进,终于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同年8月,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统一了中国。接着他便向全国发布“求贤令”。令中强调指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 为了能够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治理国家,朱元璋还对选贤规定了“得贤者赏,滥举及蔽贤者罚”的奖惩制度。他不但发展了中央的高级学府国子监,使在校学生增至8124人。对于府学、州学和县学,也设立教授、学政、教谕和规定生员人数,甚至在乡村也由国家设置礼学,开展初级教育。朱元璋如此重视教育,各府州县相继开办学校。杞县县丞姚敏哪敢怠慢,便于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了杞县黉学。 二、杞县黉学是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办学校 “学校之设所以尊圣重道施教化厚风俗,自古圣帝明王率以此为国家首务,其典最钜,其意至深极厚。”立于杞县孔庙院内的《重修学宫碑记》概括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并将“尊圣重道”列为首位。“尊圣重道”其实就是尊孔、宣孔的意思。自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以后,以孔子为正宗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都开办学校,宣传儒家思想。有明一代,还在学校内设置孔庙,将尊孔活动搞得隆重盛大。 孔子讲“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把人类社会与人类生活所依托的宇宙结合起来,贯穿起来,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孔子自称不语怪力乱神,因而对于代表自然界的“天”,他的态度非常鲜明,也非常严肃,没有一点儿神秘气息。 正因为天大地大,所以孔子对自然一方面是敬畏,另一方面又如赤子一般,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非常依恋,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关心生命,提倡保护动物,反对人类竭泽而渔式地向自然界索取。孔子本人在钓鱼时就只用一个鱼钩的钩竿,而不用大渔网;打猎时,只射飞鸟,不射在巢中歇宿之鸟。孔子这种“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行为和主张,是今天环保主义者的一个绝好样板。 三、杞县黉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椐县志载,杞县黉学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以孔子庙作为主体建筑,历明清、民国多次修葺、改建,规模渐趋完备,有棂星门、戟门、泮池、大成殿、东西庑廊、明伦堂、正气坊、志道斋、居德斋、讲堂、会馔堂、神厨、学仓、射圃等以及五状元祠、文昌祠、奎星祠、义学、启圣祠、敬一亭、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附属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变迁,杞县黉学的结构、布局变化不大。 从杞县黉学的结构布局情况,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对生员(秀才)的教育方式。明伦堂就如同现今学校的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生员们要在这里学习枯燥的四书五经。大成殿陈列孔子牌位及颜渊、子思等儒门先哲牌位,东西厢房陈列司马光、诸葛亮、范仲淹、董仲舒等儒门先哲牌位,五状元祠陈列宋准、宋庠、宋祁、孙贤、刘理顺等五状元的牌位,名宦祠陈列曹植、李公逸等杞县有作为的官员的牌位,乡贤祠陈列历史上杞县籍(如郦商、江允)有名人员的牌位,正气坊陈列祖逖、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牌位。以上陈列如同现今学校的校史馆一样,是杞县黉学的另一种教育形式,对孔子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黉学是对入学后的“秀才”进行培养的地方。学生未入学前叫“童生”,考入黉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童生入黉学乃是进身之始,须经考试入学。考取人数杞县规定是3年20名。初进黉学称为附生,也叫“秀才”或邑庠生员。入学后,再经考试,成绩优等的称“廪生”,数额为20名,可享受廪米银,或免除丁粮。成绩次佳的叫“增广生”,数额也是20名,不享受廪米银。 生员在黉学中的考试,分岁考与科考两种。岁考每年举行一次,科考隔年举行一次,由省学政主持。岁考内容为书艺二道、经艺一道,如在冬季举行考试,减试书艺一道。岁考试卷列入优等者可升等。如附生可补为增广生,增广生可补为廪膳生;列入劣等的则依次递降。最优的或已为县学廪膳生年岁最久的,经过考试可升为贡生或优贡生、拔贡生。 “游泮”和“祭孔”是一种彰显活动,同样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明清及民国初,每年春、秋二八月上丁及孔子诞辰,在孔子庙内举行祭孔典礼,凡儒童考中秀才,例得入庙环行泮池三周,称为“游泮”,以示显荣。“游泮”之后便是祭孔典礼,祭前,全庙清宫扫庭,置备祭礼。祭祀台分树麻秆火炬6束,各高4米,直径为1米,东西一字排列。台前地面铺猩红毡毯,供与祭者行礼跪拜之用。夜半开祭,殿内供案俎豆罗列,祭品纷呈。巨烛高烧,香烟缭绕,唢呐钟磬和鸣,其他祀庑亦焚香燃烛,檀香缕缕。台上火炬生辉,室内外通明如昼。明时,这里被时人组织成了一景,名曰“芹宫铎韵”。 四、杞县黉学曾是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民国时期,与新文化思想决然对立的杞县黉学倒成了新文化思想的传播阵地。1920年前后,爱国民主人士孟昭朴利用其父为孔庙奉祀官之便,在杞县黉学内开办私塾,招收进步青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在他的启蒙和鼓舞下,进步青年组织了以革除旧礼教、旧习惯为宗旨的“风俗改良会”,进行社会改革,后又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和中国革命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1932年秋,杞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王毅斋先生,以留德博士声望,河南大学教授身份,在中共杞县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创立杞县私立大同小学(地址在杞县城小西关内天帝庙),旨在“挽国魂与童蒙”。1934年增设中学部。9月,迁移到黉学的明伦堂内,创办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在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师生的带动下,曾建立了各种群众性的革命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发动和组织全校进步师生在校内外出墙报,在城乡演出活报剧,师生自办刊物,创办《群鸥》杂志,宣传抗日救亡;开办“大同书店”,畅销全国进步书刊;举办民众夜校,向广大民众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 1937年9月,中共杞县县委秘密设在校内。县委书记杜省吾与党员段佩明、徐宏九招收县城失学青年,在杞县东门里创办“长期抗战免费学校”。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于1934年、1935年两次来这里讲学与写作,进步青年穆青等曾在此学习。20世纪30年代,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了河南白色恐怖中的“红色阵营”。1938年6月,杞县沦陷,学校停办,师生在党员教师段佩明、杜省吾、谭志正、王静敏等同志的率领下,一部分参加了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后编入新四军第四师);一部分师生西上延安,北出雁门,奔赴抗日前线。 五、杞县黉学的保护与管理 从杞县黉学创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600多年的历史中,杞县黉学的诸多建筑能够延续并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封建统治者对它的保护。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对为他们所享用的建筑物都是进行重点保护的。为封建帝王和各级官吏服务的宫殿、苑囿、衙署、园林、城垣、陵墓等谁也不敢破坏,劳动人民根本不能举步,偶有不慎,即将问罪甚至斩首。为他们进行思想统治的坛庙、道观、佛寺等都是帝王敕建,在寺内立下刻有“圣旨”的石碑,任何人都不能破坏。杞县黉学是封建统治者“课士育才”的官办学校,同样受到礼遇,并且不断对其修葺和增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物工作非常重视,相继制定了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文件、指示、通知等,对制止人为破坏文物起了很大作用。1959年,杞县人民委员会将杞县黉学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1959年至1982年的20多年里,杞县黉学在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受到人为的破坏。1966年,在人性扭曲的“文革”中,杞县黉学内的棂星门被拆,大成殿顶盖、脊兽、走兽、檐饰被敲,庭院碑亭被推倒。 1986年,根据杞县黉学的历史价值及建筑艺术价值,河南省人民政府以“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孔子庙”的名称将其公布为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树立标志牌,建立了保护组织。1992年,杞县文化局对其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从此杞县黉学(孔子庙)的保护纳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省政府、县政府多次拨专款进行修缮,并将孔庙大成殿辟为文物展示馆,并在这里举办了“杞县革命党史展”、“杞县文物精品展”、“杞县故乡情书画大展”、“建国五十周年杞县成果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杞县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 万廷化 周庆怀 (责任编辑:admin) |